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3月09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名山胜塔,衡阳历史的“脉像”
邹鲁军教授
  

  ■文/本报记者   刘娴   图/本报记者   王翟

  衡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迴雁峰、黄茶岭、来雁塔、石鼓山、珠晖塔、接龙塔……这些衡阳市民耳熟能详的名山、名塔,不但是颇具特色的地理坐标,还是承载历史的文化符号。3月5日,“船山故里·国学飘香——石鼓书院大讲坛·国学讲座第四十讲邀请到了本土著名文化学者邹鲁军教授主讲《名山胜塔耀衡州》,其通过对衡阳的名山和古塔的解读,来感受这座古老城市的精、气、神。

  迴雁峰,乃衡阳之根脉

  说起衡阳的山,市民能想到的有很多,例如说岣嵝峰、仙人峰、雨母山、迴雁峰、石鼓山、黄茶岭等等。那么,这些山与衡阳又有哪些文化渊源呢?邹鲁军从这些山峰里挑出了最有代表性的三座山——迴雁峰、黄茶岭、石鼓山,来揣一把雁城的脉像。

  迴雁峰居八百里南岳七十二峰之首,故称南岳第一峰。关于迴雁峰的得名有两种说法。其一相传北雁南来,从秋到春,不再向南飞过这座山峰,在这暖和适宜的地方度过寒冷的冬季,待春汛到衡阳,仍然往北飞回,所以叫迴雁峰。其二是由于山峰的形状得名,说它整个地貌,就像一只鸿雁伸颈昂头,舒足展翅,将要腾空飞翔的气势。

  邹鲁军说,这两种说法并不对立,因相辅相成才得以流传。在历史上,王勃、杜甫、钱起、刘禹锡、柳宗元、杜荀鹤、王安石等都在  雁峰留有赞誉  雁峰的诗词佳句。比如说“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可见  雁峰在历史上的地位也是有迹可循的。此外,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的出生地就在回雁峰下的王衙坪。如今,雁峰公园内还有一处不惹人注意的“王船山出生地纪念馆”。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   雁峰上的雁峰寺在唐朝时建寿佛殿,供无量寿佛像。邹鲁军告诉大家,雁峰寺供奉的无量寿佛与印度佛教相传的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并不相同,这里的无量寿佛俗名周宝,生于郴州程水(今湖南资兴市)。因其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长寿者,因此人们尊称“寿佛”。又因无量寿佛是梵文“阿弥多庚斯”的意译,即阿弥陀佛,所以人们也习惯地称其为“无量寿佛”。

  黄茶岭,乃衡阳之艺脉

  在城南   雁峰后还有一座黄茶岭也是衡阳市民耳熟能详的地名之一。在民间,相传黄茶岭原来叫“黄巢岭”,是统治者因忌讳而改称“黄茶岭”。

  然而,这是真的吗?邹鲁军的答案是否定。他说,这里原来就叫黄茶岭,因黄巢在此驻扎确有其事,坊间后来“伪茶为巢”也称“黄巢岭”,也被文人长期附会。但实际上这个“伪称”历史上从来没有被正式使用过。

  “迴雁峰是衡阳的根脉,而黄茶岭是衡阳的艺脉。”邹鲁军说,在黄茶岭一带有一个关于花光山的传奇。这座山上有一座花光寺,这座寺的住持仲仁酷爱梅花,每值春暖花开,他就终日坐卧花间,吟诵赏玩。曾经在一个月夜看见梅影映窗,疏影摇曳,于是欣然提笔摹写。此后,他的梅花画技大进,将梅花枝干虬曲、疏影横斜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墨梅画法的始祖。

  邹鲁军告诉大家,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在衡州去得最多、待得最久的地方是花光寺,在此与仲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黄庭坚对仲仁的人品和画艺推崇备至,在《黄庭坚书法评述》中对仲仁画作称叹不已,夸他所画梅花“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

  石鼓山,乃衡阳之文脉

  在衡阳的名山中,石鼓山蕴藏的历史文化也不失为一段传奇。

  “蒸水出环其右,湘水挹其左,耒水横其前,三水汇合。”——邹鲁军说,位于城北海拔只有69米的石鼓山处于蒸水、湘水、耒水三水汇合处,“衡阳八景”中就有三景在此山——“石鼓江山锦秀华”、“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

  邹鲁军说,关于石鼓山的历史早在秦代以前就载于史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山北面有一石洞,名为“朱陵后洞”,《水经注》上说“有石鼓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意思是说如果在“朱陵后洞”内听到湘江水的鸣叫,就会发生战争。此外,三国时期诸葛亮还曾居住在石鼓山,负责零陵、长沙、桂阳三郡的“军赋”。

  在唐代,衡阳刺史宇文炫将石鼓山开辟为游览胜地,如今游客在西岸石壁还能看见当初刻下的“西溪”二字;“合江亭”得名则是因为德宗贞元3年,曾为宰相的齐映,被贬到衡州任刺史,他在山的东面建一凉亭,取名为“合江亭”。大文豪韩愈途经衡州时,齐映请为此亭写下著名的《合江亭序》——“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从此,地以人传,石鼓名声大振,成为后世文人骚客们的“朝圣”之地。

  后来,有“唐代八大诗人之一”美誉的衡州刺史吕温,任期间又对合江亭进行扩建装修;衡阳秀才李宽在合江亭旁建房,取名为“寻真观”,在此悉心读书。这就是 “石鼓书院”的雏型。直到宋代,衡阳人李士真在石鼓书院内开堂讲学、广招弟子,使石鼓书院成为正式的书院。

  珠晖塔和来雁塔都是风水塔

  “如果说一座古城的名山是其历史脉源所在,那古塔就是唤醒其古老文化的记忆按钮。”邹鲁军说,塔在印度原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佛教建筑,梵文称“窣堵坡”,就是坟冢的意思。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在佛出生、涅槃的地方都要建塔,随着佛教在各地的发展,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建起很多塔,争相供奉佛舍利。后来塔也成为高僧圆寂后埋藏舍利的建筑。

  邹鲁军告诉大家,古代印度的佛教建筑塔在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迅速与中国本土的楼阁相结合,形成中国的楼阁式塔。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在衡阳,塔分为佛塔、风水塔、惜字塔。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来雁塔就是一座风水塔。《碑记》谓“曾公之倡建者,因蒸湘交汇流急,石矶碍舟。除矶建塔,不啻砥柱,俨插文笔,由是河道利济。”

  邹鲁军说,风水塔虽然与传统的浮屠功能无关,既不是为了安放僧人遗骸、遗物,又不是为供奉佛经、法器而建,但既从寺塔发展而来,终不能彻底摆脱佛教文化的影响,或多或少留下佛教文化的痕迹。来雁、珠晖诸塔塔心室内壁均辟有佛龛。来雁塔第一层还供奉一尊汉白玉雕佛像,莲花座上镌有明万历年间字样。依建塔缘由,当为祈求以佛的灵性和法力来保护水道通畅、一方平安和风水兴旺。来雁塔第一级南向门联为“登七级浮屠;观十方世界”,塔联所蕴禅意释味不言而喻。

  珠晖塔的建设相传是为了与来雁塔协力压住河底的一根金扁担。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清光绪二十一年,邑人程商霖(官至盐运使)和王之春(官至巡抚)从风水先生言,以湘水过来雁塔,耒水入注,其下无峻峰,有碍衡阳风水,故于今茶山坳镇藕塘村拜亭山南建塔,与西南面的来雁塔成犄角之势,镇锁水口,保衡阳风光、文采、财气不致随波逐流,尤其是有利于衡阳笃生人才。如今,我们到珠晖塔看见的第一层门联即蕴含了这种期盼。

  历史上关于珠晖塔还有一桩有名的公案——“珠晖塔是谁出资修建的”。在珠晖塔上刻有两排“程龢祥督修,王之春捐建”字眼,以右为大则是以程龢祥为主。邹鲁军告诉大家,程龢祥是衡阳县人,其父程春甫中举后,入曾国藩、彭玉麟幕府,官至湘军漕运使。龢祥以廪贡生出身,曾任淮南、北皖盐道、湖南榷运使、湖北江汉海关监督。光绪末年,其告老还乡,在衡阳城北郊西林(今衡阳县樟木乡西林村杨家组)建程公馆,是衡阳现代史上声名烜赫的豪门大宅。

  邹鲁军说:“在古代,来雁塔与珠晖塔都被衡阳人视为风水标志。”

  接龙塔最初是一座焚字炉

  除来雁塔、珠晖塔这两座风俗塔外,还有一座被称为焚字炉(惜字塔)的接龙塔,它们被誉为衡阳三大名塔。

  邹鲁军告诉大家,民间传说当年真正的接龙塔已经倒塌,但这并不属实。他说,过去为了表示对文化的尊重,写有文字的纸张是不能随意丢弃的,必须在特定的处所焚化给文曲星。“接龙塔”,就是昔日供衡阳读书人焚烧字纸的地方,是湖南现存体量最大的焚字纸塔。抗战中此炉曾严重受损,但并未倒塌,还是“原装正宗”的。

  相传,康熙年间县丞周燮倡修祠宇,整修衡阳城池时,在衡阳挖出一大堆白骨,所以周燮建塔葬慰,取名“白骨塔”,同时接龙山上还建起了一座焚字炉。但由于接龙山系郡脉过峡,建白骨塔于其上无疑对郡脉有碍。由此可知,白骨塔并不在接龙山。而周燮在接龙山建祠宇以祀文昌即文曲星,在祠宇附近建焚字炉以及后来谢锡佐移建白骨塔而将焚字炉留在原址是情理之中的事。此外,回雁峰之左的焚字炉,与现存接龙塔的位置也相吻合。

  邹鲁军说,虽然它未倒塌,但历史在接龙塔上留下一直未能得到修葺的道道裂缝令人担忧。可喜的是,去年12月26日本报刊登报道称,我市将行使地方立法权,正筹备制定《衡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办法》、《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等与文物保护相关的地方法律法规,衡阳的这三座古塔有希望再现辉煌。 

  辽

  回

  辽

  回

  辽

  回

  辽

  回

  辽

  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我市农民将在家门口畅享网购
想去义务植树,快快报名
名山胜塔,衡阳历史的“脉像”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名山胜塔,衡阳历史的“脉像” 2016-03-09 2 2016年03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