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有两个来源。其一,系出姬姓。据宋《百家姓考略》载:“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支子以国为氏。”据《史记·郑世家》载,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将小弟姬友分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建立西周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的谥号为桓,故史称郑桓公。他在周幽王时期任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坏人,国民怨恨大。郑桓公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听从了周幽王太史伯阳的建议,把财产、部族和家属等迁到郐国(今河南新密市东南)与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之间,是为郑国在东方建国的基础。公元前771年,犬戎破镐京,杀掉周幽王和郑桓公,掳走褒姒,史称“犬戎之乱”。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先后灭掉郐国、东虢,在溱、洧之间建国,谓之新郑。郑国在春秋初期较为强盛,但后来逐渐衰弱,于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亡国后的郑国子孙迁于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以国为姓。 其二,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幽公生公子鲁,鲁六世孙荣,号郑君,生子名当时,汉大司农,居荥阳开封。”郑是西汉初期陈(今河南淮阳)人,武帝时为大司农,他的一个后代名叫郑兴,是东汉经学家,其子郑众也是经学家,世称郑兴父子为“先郑”。而晚于他们的另一位东汉经学家郑玄为“后郑”。由于荥阳郡郑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因而“荥阳”便成了郑姓的郡望。唐代,河南郑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随后郑氏便遍布福建、广东的许多地方。
历史上,郑姓名人众多。唐代画家郑虔、北宋大将郑子明、元代戏曲家郑光祖、明代的郑和、清代的郑板桥等。
衡阳的郑姓主要为荥阳郑氏,分布在衡阳县。荥阳郑氏迁衡始祖名郑向。时任龙图阁大学士的郑向由河南开封迁至衡阳定居,住在衡州城内的瓦子坪。其后裔散居于衡阳县樟木乡、溪江乡、集兵镇、台源镇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