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昂
虚实结合是中华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即是把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或把抽象的叙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虚实结合可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其表现形式又多种多样:
一曰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为实写;三四句议论,表明自己的志趣和处世态度,为虚写。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几多愁”是虚;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实,化虚为实,愁绪毕现。
二曰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首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为实写眼前之景,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是抒发依依惜别之情。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二句为实写庐山风景,而“不识庐山真面目”两句则为抒情兼议论。
三曰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白居易《长恨歌》中,“回头一笑百媚生”是对杨贵妃美貌的正面实写,而“六宫粉黛无颜色”则是侧面衬托的虚写(详见《“侧写”之美》篇)。
四曰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王之涣《登鹳雀楼》首二句写的是“白日”“黄河”的实景,后两句则由实转虚,把客观景物和作者的心胸打成一片,抒发诗人远大的气度和抱负,并寄寓站高视远之理。黄庭坚《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上阕写主人公伫立“西头”,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是实写;“思量”两句是虚写,现实生活中不能与亲人团聚,便希望在梦中实现。全篇用虚实相生手法,以表达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五曰己方为实,对方为虚。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首二句自己佳节思亲是实写,末二句想象家乡亲人思“我”是虚写,以表达“我”与“兄弟”们之间你也思念、我也思念的深情(详见《“对写”之笔》篇)。
六曰当前为实,追忆为虚。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从开头“大江东去”起,整个上阕以及“故国神游”至篇末为实写,中间的“遥想公瑾当年……樯橹灰飞烟灭”为虚写。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首二句写作者长忆西湖,登楼眺望,末二句写收拾鱼竿,便欲归隐,均为实写。中间之写景则转入回忆,描摹往昔西湖之美景,为虚写。
七曰当前为实,未来为虚。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二句以巴山夜雨衬托自己不能回家的愁绪,是实写;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设想来日与妻相聚共剪烛花、深夜长谈的欢乐场面,是虚写。
以上各篇都是虚实互见。但也有另外的情形,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从字面上看,全诗四句皆是写实,但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既含蓄地表现隐者之高洁,又透出作者之怅惘与仰慕,这又是实中见虚了。
如上所述,诗词因虚实相生而跨越了时空的距离,跨越了抽象与具象的距离。诗词的虚实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的境界,从而使内涵更丰,诗情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