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裁 任美衡
任美衡,现为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
湖南衡阳人,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文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省本科院校“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中国语言文学)、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主要负责人。
古往今来,面对这块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也将长安于斯的土地,那么多人吟诵不绝,他们想表达、想倾诉、想拥抱、想依赖。再多的词汇,也难以说尽他们的情感与寄托啊!但他们从不后悔,并在吟诵中找到生命之根与灵魂的栖息。如今,在我们的故乡,具有雁城之称的衡阳,也有六位心灵漂泊的“游子”,他们饱含深情地歌吟着这方永远生机蓬勃的热土!
欧阳卓智重新让我们从梦想回到现实,她轻轻地诉说着生命的颠簸与安稳。面对武汉、疫情,以及母亲与家的符号,我们该如何面对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传统会发生变化,理想总会与生活有差距;灾难猝不及防,但幸运与救援也在考验着我们的煎熬与坚守。不过,风雨过后,她内心对于未来是坚信的。当美丽安详重新降临于这座城市,何尝又不是重新降临到心灵安放的地方呢?!瞬间泪目不仅有柔软,更有经历岁月的刚强!
陈明华善于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充分地演绎出来。他的思考既充满哲理,仿佛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与坎坷,然后锤炼出闪着火星的感悟;又不乏尘俗的“泥土”,各个片段刹那显影、重叠与特写化,让我们不觉地窥透世事与人心。无须为他作整体的扫描,更有意义的地方在于,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他的逻辑与智慧,总会带来不一般的启迪。“想起你,我就想起广袤无尽的大地。”其中蕴藏着他的多少鼓舞与期待,以及深情的呼唤啊!
周燕将小女子的温暖、善良与柔情摇曳于一个一个跳动的字节中。鱼儿、湖水、歌谣,那么自然地衔接,和谐开来。作者置身在一个现实的世界,冷酷、愤怒又无奈;但她却又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那里会充满梦想与憧憬。作者将自然景观描绘得诗意盎然,并沉醉于其中。但却始终点染、氤氲着江南水乡的风味与缥缈。作者不断地渲染着华美与鲜艳,但却始终指向更本体的质朴与事实。“这一瓢水在哪里寻找?”在貌似困惑的质问里,一切对她而言,都如此了然于心。
李志高是经历过百味人生之后的率性、天然与自信。在他笔下没有喧哗、没有炫丽、没有夸张。生活最质朴的一面毫无遮掩地蔓延开来。他沉浸于自我与世界,听从内心的召唤与自由。所以,无论是躬耕于乡村的老农,还是草根书法家,抑或苹果树,都是生命的呈现与形式。他能够深入事物的本质与内核,指挥着文字的节奏与韵律,并自在地编舞出生活的真实,朴素、平凡而又深具普遍性。
聂泓僻居小城,完整地接受着乡土文化原始与古朴的熏陶,这不但使他沉静清澈,而且生长着执着的纯真与透明。在他的笔下,乡土是丰富无限的,生命是蓬勃活跃的。所有的事物都向往美好,所有的爱情都玫瑰花开,所有的芬芳都沁人心脾。诗人的想象都紧贴熟稔的乡土,这些渗透着先辈热血的地方,他怀着梦想出发,又怀着热爱皈依。所以,精雕细刻着那么多场景,他是如此痴迷,又是如此的清醒!“我爱头上的天空,脚下的土地。”平实朴素不正深刻地神会了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么?!
梅疏影的文字清丽、淡雅,以婉约的笔调,写乡村的人事、乡村的气息、乡村的爱恋与记忆。沉静、安然,充满了岁月的馨香与疼痛。将所有的不好、焦虑与尴尬都过滤掉,只剩下唯美的画面,细细地品尝与回味。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乡村有种天然的亲近和血缘,作者将这种个性化体验平均化,铺展成我们每个人的想象,并在细节与烟火中回到尘世。如“有母亲在的黄昏,便有了寻常日子的饭菜香味,听得到或远或近的呼唤,看得到或远或近的嬉闹。”这何尝不是我们一路走来最初的时光呢?!
他们的声音是不同的,大小、高低、刚柔,都带着个性与差异,但他们内在的情感诉求,却有着高度的普遍性。看,他们正姿态万千地走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六位作者,风采各擅。从不同的角度读来,或许会有移形换景的效果。你喜欢哪位呢?请读者诸君自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