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面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警惕疫情之后的心理健康——~~~
警惕疫情之后的心理健康——~~~
警惕疫情之后的心理健康——~~~
警惕疫情之后的心理健康——~~~
2020年03月16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疫情之后的心理健康——
一例女大学生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索源
  ■衡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陈  卉

  疫情下,心理障碍是否更易“粘”上过去有过创伤的人群呢?

  2月下旬,一位女大学生来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求助。患者来时严实地戴着口罩,虽然看不清面部表情,但可以观察到其眼神中充满强烈的恐惧。

  追溯病史,其父反映,患者1月上旬放寒假回来时一直居家隔离,生活起居正常,家里没有武汉接触史,也没有相关的亲戚朋友患有新冠肺炎,但患者常抱着手机关注疫情。2月16日她看到一例新闻:武汉电影导演一家四口感染肺炎相继去世,在常凯的遗言中提到就医中的曲折。看完后她感到内心刺痛,害怕感染不敢出门,变得脾气大,脑海里反复闪过一些残忍的、破坏性的、无人救治的场景,在家不断找茬,与母亲关系紧张。尤其是看到母亲服药,上网查后是备孕的药,心里顿时来了怒火要跳楼自杀。经过系统的评估,该患者被诊断为“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治疗过程中,当谈到疫情时,患者感觉没有安全感,担心一旦感染就会被社会抛弃,陷入求助无门的困境。当深度联想时,患者联想到,5岁时父母在外打工,春节里跪哭哀求父母别离开,但母亲强行弃她而去,类似场景持续到10岁,每次留下她自己照顾自己,常常感觉到无助和被抛弃。去年8月份,弟弟去世,母亲现在又要备孕,意味着自己随时会被遗忘、被抛弃,强烈的孤独恐惧感袭上心头。

  患者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已有诸多适应不良,逆境中求生存,在留守的心灵上,遭遇弟弟去世的心理冲击,家人只重视事件的处理,而忽略患者的情感体验,强烈的伤痛反应被隔离。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患者家里没有遭受任何损失,但她的情绪变得非常不稳定,在最开始我们了解不到对于一个已经变得紊乱的病人最初的刺激源是什么。随着对病史、评估、治疗的进展,提炼出新冠肺炎事件中病人体会到的意义:各种信息刺激,唤醒了已被隐藏的创伤,现实与这些记忆的情感和幻想连接上后,以种种思想、行为呈现在我们面前。新冠肺炎对于大部分人是都是担心和恐惧的事情,但是这样一个事件对于患者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

  危机是一种威胁、一种压倒个人能力的事件,会带来紊乱和不均衡的感觉。从临床数个案例来看,危机就如同新冠肺炎更易袭击躯体上患有基础性疾病一样,危机也会象征性地触发深深根植于人们内心生活中的类似情感体验。很多时候,正是这些内在和外部刺激的混合,共同构成了这些不稳定的体验驱动力,触发基于童年创伤的一种情绪。儿童青少年的创伤没有及时干预会对人格造成影响。从开始发生到适应不良,再到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处理及时30天之内症状减少或者消失。如处理不及时,当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会转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仍然没有经过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可能会持续很多年,给一个人的生活带来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也不少见。

  所以,疫情之后,我们仍需要警惕!

  专家建议,要重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的急救。当遇到危机,在处理事件的同时,心理层面的干预更不容忽视。我们可以通过医院、高校、社会团体的心理热线进行求助,必要时还可以到衡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就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一例女大学生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索源
助力抗疫献爱心 无偿献血情更浓
南华医院组织开展 无偿献血活动
爱心献血 抗击疫情
衡阳晚报版面十A10一例女大学生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索源 2020-03-16 2 2020年03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