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将不少观众吸引进了电影院,哪吒形象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一些城市也开始乘势宣传自己的“哪吒文化”。笔者注意到,全国至少有4地宣称是“哪吒”的家乡,当地政府官网上发布了不少证明此地为“哪吒故里”的证据。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火了,“哪吒故里”之争也被带出了节奏。这完全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也符合“故里争夺定律”。因为,之前的很多“名人”,不管是人还是仙,不管是身背“好评”还是“差评”,都曾引发过故里之争。各地挖空心思、引“庙”据“俗”甚至生拉硬拽争夺“名人故里”,都是一个套路,无非是借“名人”造势发展旅游等相关产业,无非在一个“利”字。
然而,争来争去,很可能争出地方的好大喜功,争出故里项目的同质化甚至“烂尾”,争出发展资源和精力的浪费。
其实,名人不止一个家,神仙更是游走各地。笔者以为,各地不如换一个思维,变对相关故里资源的争抢为共享合作。比如,四川宜宾、江油的哪吒故里侧重于哪吒庙、哪吒行宫、哪吒洞、哪吒出世的陈塘关、哪吒闹海的九湾河以及哪吒师傅太乙真人居住的金光洞等旅游文化和民俗文化;天津河西区的哪吒故里则侧重于西游记小说文化、年画文化和文创产品、体育活动。那么,各地应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对哪吒故里进行差异性“共享开发”。鉴于宜宾和江油同属一省,地缘相近,围绕哪吒故里而产生的旅游文化和民俗文化也很相近,两地完全可以按照一套方案对哪吒故里进行统筹开发,并突出旅游和民俗特色。天津市河西区不妨走另一条道路,在年画、哪吒玩偶等文创产品领域重点做一做文章,这一市场也很有潜力。
故宫的文创产品一年可以卖出15亿元,而哪吒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尤受青少年的喜欢。如果能把哪吒文创产品的市场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也一定能够取得不错的市场营销业绩。至于河南西峡县,因为与四川两地及天津相距较远,也可以利用区域错位优势,固守传统,理性定位,控制规模,为哪吒民俗文化的区域传承保留一块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