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此,很多网友表示不理解,觉得这种选择成本太高,过于任性。网友的评论不无道理,从经济人的思维考虑机会成本,放弃名牌大学硕士毕业的大好前程和月薪过万的工作,从头再来,风险和难度不言而喻。但是,对于一个长期对医学有深沉热爱,立志以此为终身职业的人来说,放弃梦想的痛苦无疑远大于重新学习。每个人都有选择人生的权利,既选择了坚持梦想,也做好自担后果的准备。旁人或许不认同,但也应给予更大的尊重。
现如今,在我国,医学的教育和从业体系是封闭的,考取执业医师证的要求即是大学医学本科,这意味着只要高考没有选择医学专业,这辈子都和医生这个职业没有关系。因为,医学本就是一门专业性强,专业壁垒厚的深奥学科,非经系统科学的科班教育难以跨过职业门槛,取得医师执业资格。即便在现在大多数专业都允许跨专业考研的情况下,医学也是一个例外。所以重新参加高考,选择医学专业,是他圆医生梦的唯一途径。——评论员 孔昕曈
2.很多人只是看到了“浙大硕士”和“二本新生”身份的悬殊差距,但问题是,无论张韫喆再次考入什么学校、学习什么专业,他的浙大硕士文凭不会因此失效。说到底还是在做加法,而不是减法。换句话说,哪怕过几个月他觉得学医又入“坑”了,随时退学走人就是。
有些人可能会说,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转行不就得了。但张韫喆的问题,不是他不喜欢化学,而是他爱医学。张韫喆既然下定了要学医的决心,他最好的选择,依然是去高校。毕竟,医学不像其他专业自学就可以轻松搞定,它需要专业的教学、设备、实验室等。所以张韫喆没很多人想的那么傻。
人生本就应该是个不断探索、敢于试错的过程,一眼望到头的不悦人生,不是不可改变。当事人张韫喆因其经历的“戏剧性”,而引发广泛关注,但他做的事并不荒唐。某种意义上,他站在了“轻易跟现实妥协”和“求稳不求变”的反面。这呈现了年轻不一样的“面相”,也是对更多不安于现实者的启示:只要有实力和深思熟虑“打底”,放手一搏去试错,也未尝不可。——评论员 与 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