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普遍认为,连续的降准有利于缓解市场中长期资金面,对股市中长期还是有一定利好作用,特别是连续的降准后,所累计释放的资金量规模巨大,对股票市场的资金面也会有明显的纾解作用。
分析人士指出,央行降准对股市而言利好的首先是银行、地产和保险等资金敏感型板块,其次是大宗商品类。
对于银行而言,降准最大的利好在于释放更多的可贷资金,扩大银行的可贷规模,有利于增厚其业绩。
对于地产而言,降准的影响则相对间接,主要还是银行方面贷款资金相对宽松后,地产行业获得贷款的难度有可能出现一定下降。不排除部分刚需入市的可能,至少成交量的些许好转有利于缓解房企紧绷的资金链。
不过,从近些年的历史数据上看,不论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还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短期均较难改变A股市场既有走势。自2011年11月底开始,央行开始进入连续降准周期,其中次日上证指数出现上涨的次数并不多,上涨概率不到一半,可见降准对股市的短期直接刺激作用总体并不明显。楼市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央行降准精准向实体经济,目的绝不是楼市。从历史上来看,只要降准,对于房地产来说肯定是利好,能缓解资金面压力。这次降准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给楼市喘气,不过难以避免,楼市将有所获益。从各地政策内容看,房地产调控2019年政策取向依然是从严为主,但之前过于严厉,部分城市楼市出现明显调整局部市场,会有政策微调的可能性。
在此次降准的两天前,央行已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拿出政策“红包”。1月2日晚间,央行决定自2019年起,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考核标准由“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调整为“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记者表示,进入2019年,无论是普惠贷款认定标准放宽还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都延续了官方过去一年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不断加大的支持力度,加上此前先后四次的定向降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综合新华网消息
中国人民银行4日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同时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此举释放了8000亿元长期增量资金。专家认为,全面降准并非大水漫灌,降准置换MLF的好处将通过银行逐渐传导至实体经济。
这距离上一次央行启动全面降准已经过去近三年时间:2016年2月29日,央行公告称,自2016年3月1日起,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8年,央行虽然四次降准,但均为定向降准措施,共释放23000亿元资金。
●早有预期 李克强总理罕见提出“全面降准”
在4日的降准消息宣布之前,市场其实早有预期。
根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李克强总理1月4日接连考察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普惠金融部,并在银保监会主持召开座谈会。
李克强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进一步采取减税降费措施,运用好全面降准、定向降准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
虽然官方消息只有短短几十字,但透露的信息量却很大:
一方面,新年伊始,李克强就接连考察多家银行,行程安排得很紧张,谈的核心内容又是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支持民企和小微融资,足见高层对今年经济稳增长、企业融资环境改善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李克强透露出了下一步还会有进一步减税降费、降准等涉及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举措,尤其是较为罕见地提出“全面降准”。
此前不少分析人士呼吁,受春节前基础货币缺口巨大,央行有必要实施一次全面降准。而4日李克强专门提及全面降准,相当于是对市场呼吁的正面回应。而事实也刚好印证。
●三问降准 仍属定向调控并非大水漫灌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此次降准仍属于定向调控,并非大水漫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
问:此次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释放多少资金?
答:此次降准将释放资金约1.5万亿元,加上即将开展的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所释放的资金,再考虑今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不再续做的因素后,净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亿元。
问:降准是否意味着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
答:此次降准仍属于定向调控,并非大水漫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降准政策分两次实施,和春节前现金投放的节奏相适应,有利于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保持合理充裕,同时也兼顾了内外均衡,有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问:此次降准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答:此次降准及相关操作净释放约8000亿元长期增量资金,可以有效增加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实体经济贷款资金来源。置换中期借贷便利每年还可直接降低相关银行付息成本约200亿元,通过银行传导有利于实体经济降成本。这些都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