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再成功,都不可能是全天下所有人的偶像,唯独有一个称呼,几乎是天下所有人心中“伟大”的代名词,那就是母亲!我的母亲生于1928年农历五月十八日,年逾耄耋。戊戌(2018年)端午,我们兄弟4人相约回老家陪老母过节并商议母亲寿庆事宜。40公里的行程如春风一路、绚烂满目。车刚停稳,便见先我而至的兄弟仨正围坐在母亲旁谈笑风生,其乐融融。母亲坐姿端正、神情自若、慈祥的笑声不绝于耳,令我十分欣慰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打开记忆的闸门,往事如滔滔江水般涌来。母亲的少女时代是在战火纷飞中度过的,衡阳保卫战期间外祖父在城里挑河水被日本飞机扔下的炸弹炸死;父母订的是娃娃亲,由于战乱,未至及笄的母亲迫不得已投靠父亲。一晃就是76个年头,母亲共怀10胎、临盆9个、成活7个;在那艰辛的岁月长河,别说把小孩哺养成人,仅怀孕生子就够呛了。然而,母亲做到了,她把我们兄妹7人拉扯养大、开枝发叶,现膝下有子孙50余个;培育出10多个大学生、1个研究生、1个副高工程师,我还走上了处级领导岗位。这其中的艰难困苦谁人能懂?真可谓吃尽了酸咸苦辣,饱经了雨雪风霜,踏平了山壑沟坎,阅尽了人世沧桑……
母亲虽出身贫寒,但乐善好施,出手大方。我的老家自然条件恶劣,干旱缺水、土贫地瘦、交通十分不便、经济非常落后。童年的记忆里,我们家一年有一两个月缺粮,靠土豆、小麦、高粱甚至红薯渣渣、树叶充饥。我们生产队的男人大多姓凌,记得有一户女主人姓万,年龄比我母亲小,辈分却比我母亲大,她的丈夫在家里排行第二,所以管她叫“二奶奶”,也有7个孩子。记忆中,她家更穷且脾气不好,经常与人家吵架。男主人很忠厚,但只会干些粗活。她的大儿子从小就患有严重的肺结核,走到哪咳到哪、吐到哪,干不得重活。这一家子在生产队里常被嫌弃和不受待见。就是这家人,经常缺吃少穿,每到青黄不接时节,总会叫小孩到我家来借米、借盐、借油。因为大家都穷,借的也都不是太多,往往是一筒米(大概一斤),一杯子油(大概一两),一调羹盐(不足一两),为了面子过了十天半月便换个孩子来借,每年至少要借个两三次,一直到“尝新”(吃新收的稻子做的饭)为止。虽然,我家也不富足,但母亲从来没有让他们空手回过。有一次我不解地问母亲:“我们自己都吃红薯,怎么还把米借给他们?”母亲说:“你奶奶在世的时候,经常做善事,叫花子来了都要抓一把米,何况还是邻里乡亲呢?”每当我回想起“借物”的窘境和母亲朴实的话语,我的心头就会涌上一股莫名的酸楚与自责。
三年困难时期,闹饥荒,饿死了不少人,我们村一个许姓家里一年之内夫妻和女儿相继死去,剩下的独子便成了孤儿,是母亲收养了他,为他提供吃、穿、住,他便帮助母亲照看我(我不到两岁),之后送他读书、当兵,使之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母亲对他视同己出,他待母亲胜过亲娘。母亲行善无数、德厚流光,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参加工作后接过母亲的“爱心接力棒”,尽力帮助“二奶奶”一家;还十年如一日帮助残疾青年朱运新,使之走出了病痛的阴霾;镇村修路、建学校、组里建堂屋,我都带头捐钱。
母亲虽生在农村,却亭亭玉立,心灵手巧。母亲为了能让我们穿得体面些,特地添了一台缝纫机。从未学过缝纫的她把旧衣服拆下来做裁剪图样,照葫芦画瓢。刚开始做,看上去有点别扭,多做几件后并不比店里买的衣服差。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因为学习成绩好,老师要我代表村小去乡里完小参加学习经验交流,还要发言。我把这事告诉了母亲,她非常高兴,却因为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而犯了愁,思来想去,只好把过年都舍不得杀的两只下蛋的鸡卖了,换回几尺布,连夜挑灯赶做衣服。第二天,我穿着母亲做的新衣,登上了乡里完小的讲台。登时,同学们都投来了艳羡的目光,而我却模糊了双眼。每念及此,我的眼里都会噙满泪水。
不仅如此,母亲还会一门绝活,那就是作“豆腐”。她能把一粒粒黄豆制作白豆干、油豆腐、豆腐脑、豆笋、豆腐乳、霉豆粒、霉豆渣等近10个豆制品。母亲作豆腐用的是井水、烧的是柴火、碾压的是石磨。她能把握好火候,所以作出来的豆腐又鲜又香又嫩,吃过的人都觉“食犹未尽、回味无穷。”由于母亲手艺精湛,每逢春节,乡亲们都排队来我家作豆腐。他们挑来木柴、大豆,并负责磨浆、烧水,母亲负责榨浆、拌浆、点浆。作一套豆腐、收一筒米抵做工钱。过一个春节,母亲要作百来套豆腐,收入百来斤米,母亲靠的就是这点手艺把我们养大。记得有一年腊月廿六,小弟还差两个月出生,年近半百的母亲挺着大肚子提着百来斤盛满煮沸豆浆的木桶,由于地滑、桶重,母亲的身体发生了倾斜,如果处理不当将“人仰桶翻”。紧急关头,母亲一只手插进了滚烫的浆桶,豆浆保住了,手却被烫成“狼牙棒”似的排排水泡。受伤后的母亲还不下火线,指导姐姐把当天的豆腐作完。
母亲虽只字不识,可无师自通、聪慧过人。母亲没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却能说会道、处事中庸。孩童时代,母亲经常给我讲“寝不言、食不语”“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名言警句,还给我讲故事、讲家训家风、讲风土人情。上学后,母亲鼓励我发奋读书,做一个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人。参加工作以后,母亲对我说:“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把人做好、把事做对。娘不求你当多大的官,只求别人不骂你的娘就行。”并给我讲父亲当村干部的一些事情,如“土改”“四清”“五反”等等,她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教我如何做人、处事、为官。之后我当了局长,手中也多少有点权力,母亲便告诫我:“一定要按政策办事,平等待人,公正处事,如果乱搞,那会是食落众人口,罪责一人担啊!”同时,乡里乡亲也有人托母亲找我办事,母亲都耐心解释、一一拒绝,她怕影响我的工作,增添我的麻烦,造成不好的影响。工作中我也曾有过挫折,几次升迁的机会都与我失之交臂,甚至还遭人诬陷,曾经一度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知儿莫如娘,母亲从我默不作声、心神不宁的神态和游离不定的眼神里看出了我的心事,便开导我说:“你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当上局长可以说是列祖列宗前世修来的福分,该知足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再说,你父亲当个生产队长都有人告黑状、还坐过猪圈,何况一个那么大的单位呢?”母亲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云消雾散。
仔细看来,我觉得母亲不仅是一位善良纯朴的女性,还是一位博施济众的观音,更是一位看云知天的哲人;她不仅赐予我生命,开启我智慧,传授我善良,给予我勇气,指点我迷津,还激励我前行;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母亲,还是我人生中最伟大的导师!
正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忽然觉得有人推敲车门,于是我赶紧下车,快步进入堂屋,坐到母亲旁边。我说:“寿庆的事你们议得怎么样了?”母亲不等我把话说完,就先声夺人:“这酒坚决不能办!理由是:如果做酒,自家亲戚就有20多桌,加上乡里乡亲和单位同事50桌都坐不下。电视里天天讲,‘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人家金兰镇的大老板娶媳妇才办3桌酒,你这既违反乡规民约又触犯廉政纪律,搞不得!千万搞不得!”遵照母亲的嘱咐,我们选择一个偏僻的农家饭馆备了5桌土菜,为了控制席数,还规定了小孩不占席位。那天刚好是7月1日,我主持了“寿庆”仪式。我说:“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是党的97岁生日,也是母亲的90岁生日,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母亲’生日。在座的有不少共产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所有家人要敬老孝亲,传承家风。为‘母亲’祝寿,不是聚一次会、吃两顿饭、喝三杯酒,而是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党性修养,弘扬百善当先的孝道文化,传承优秀的良训家风。懂得对父母感恩,做到对长辈孝敬和对他人谦让,这才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干事创业的基础。”我说完之后,每个小家都派出代表发言,大家纷纷表示要听党的话,做新时代的排头兵,做尊老孝亲的后来人。在场的餐馆服务员都说:“这样的‘寿宴’办得好,既热烈又俭朴、既活泼又严肃、既开心又惬意,这哪里是‘寿宴’,分明是一次移风易俗、廉洁自律的生活会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母亲!您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您柔如江南的水声、坚如千年的寒玉,举目时、您是皓皓明月,俯首时、您是莽莽大地,您是大海航行中的舵手、深海礁石上的航灯,时刻为我们指引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