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与懒残交流像
懒残煨芋像
自南岳半山亭沿盘山公路上行约1公里许,即至位于南岳镇延寿村南烟霞峰下的邺侯书院。这是一幢花岗石墙的古朴建筑,单体石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无梁架,庑殿顶,盖黄色琉璃瓦。门上嵌汉白玉横额,阴刻隶书“邺侯书院”。室内供李泌像,黄色绸缎挂联曰:煨芋十年宰相,挂冠陆地神仙。
李泌(722—789),字长源,陕西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唐德宗时官至宰相,封为邺侯。其幼时聪慧,获唐玄宗李隆基赏识,天宝十年(751),他以翰林供奉东宫,陪太子李亨读书。不久,因避杨国忠祸潜隐嵩山、华山。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756),肃宗李亨在甘肃宁武即位,遣使召回李泌,向他咨询国策。至德二年(757),李泌建议李亨先取范阳(今北京市),为平定安禄山叛乱立下大功。也就在这一年,李泌以“五不可留”向李亨呈请归隐——“臣有五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亦太奇,请陛下听臣去,免臣于死。”肃宗只好下诏,给以三品俸禄,赐隐士服,李泌遂成为南岳第一位钦赐隐士,过着怡情山水、读书作诗的清淡生活。邺侯书院又称“明道山房”“端居室”, 是李泌之子李繁任随州剌史时,为纪念其父亲李泌在南岳隐居所修建的,因李泌被封为邺侯,所以书院命名为邺侯书院。
清代曾国藩曾说:“天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体现了南岳书院数量之多,地位之高,名气之大,影响之广,而邺侯书院则是南岳书院文化中典型代表。李泌隐居之所“端居室”,藏书号称三万卷。韩愈有诗写道:“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可见藏书之丰富。书院的石柱上刻着一副楹联:三万轴书卷无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云山不改,凭栏细认古烟霞。意思是因战乱、年代久远,三万轴书卷已荡然无存,作者唯有追忆宰相的业绩与人品;高耸入云的衡山风景依然未改,站在邺候书院就可仔细欣赏远古即有的烟霞峰。
关于李泌当宰相,还盛传着一个“食芋得相”的传奇故事:一天,李泌到附近寺庙听和尚念经,他从念经声中发现有个和尚的声音特别清脆、悦耳,很有功底,不同凡响。于是对此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打听得知,此人是该寺的一杂役和尚,法号明瓒。此人最大的特点是:人很勤快,白天干苦力,晚上睡牛棚;他从不上桌吃饭,专等大家吃完饭后收起桌上掉的、钵里剩的残汤剩饭充饥,或者捡牛粪煨芋头吃。 而且很少漱口洗脸,衣服几乎不换不洗,大家都瞧不起他,而且经常戏弄他,并给他取了个绰号叫“懒残”。尽管如此,李泌则觉得他不同凡响,是个奇人,决定与他交朋友。于是几次去拜见懒残和尚,并自报姓名,说明来意。而懒残要么不理他,要么大动肝火,边骂边朝李泌吐口水,李泌却毫不计较,只是毕恭毕敬施礼后才告辞。李泌最后一次去找懒残和尚时,正碰上懒残在牛粪堆里扒煨芋头,李泌不作声。懒残扒出煨芋后看见了李泌,就把芋头弄做两节,并递了一节给李泌。懒残连灰也不打,皮也不剥,便大口地吃了起来。李泌见他不打灰,又不剥皮,于是仿照懒残也大口地吃起来。李泌正要开口说话时,懒残却对他说:“慎勿多言,吃我半边煨芋,领取十年宰相吧。”李泌吃完煨芋后,话也未说就回端居室了。时隔不久,李泌被召回朝廷,真的做了宰相,这就是著名的“食芋得相”。
1938年,周恩来、郭沫若就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共商抗日策略登临南岳时,曾到邺侯书院参观。郭沫若在参观时诗兴大发,于是写了首《登衡山邺侯书院》诗:“ 中原龙战血玄黄,必胜必成待自强。暂把豪情寄山水,权将余力写肝肠。云横万里长缨展,日照千峰铁骑骧。犹有邺侯遗迹在,寇平重上读书堂。”这首诗既赞扬了李泌的一生功业,又抒发了作者抗击日寇的豪情壮志。
邺侯书院正门
邺侯书院附近溪流淙淙
邺侯书院附近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