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班级教学背景下不能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吗?客观地说,班级教学的背景下,要完全做到因材施教是不现实的。但困难归困难,只要开动脑筋,在一定程度上因材施教还是可行的。笔者以为,至少在以下几个环节上可以尝试。
一、提问上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一方面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方面启发学生思考。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教师提问应该有难有易,难度较小的问题要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目的是树立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回答高难度的问题他们往往回答不了,站在那里支支吾吾大半天,肯定会让他们感到尴尬,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也熄灭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反之,让基础好的学生回答容易的问题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只有让他们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起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攀上新的高峰。
二、作业上因材施教
作业环节分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二个层面。一般的教师布置作业都是一刀切,从不考虑学生基础上的差异性。后果就是基础差的学生根本没法完成,完不成怎么办?要么是抄袭,要么是交白卷。抄袭也好,交白卷也好,都难免挨老师的批评,今天挨批,明天挨批,批来批去,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就给批没了,随之而来的却是厌学情绪的潜滋暗长。学生一旦厌学,你就不要再指望他有好成绩。
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作业,基础差的学生作业数量要少一些,难度要低一些,保证他们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饱。反之,基础好的学生作业数量要多一些,难度要大一些,保证满足他们的胃口。作业批改方面也应该有所区别。基础好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作业中的错误老师给他们指出来让他们自己更正即可,基础差的学生就不能这样做,他们作业中的错误老师不仅要改,而且要面批面改,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再让他们做一道类似的习题,看他究竟掌握了没有。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
三、辅导上因材施教
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作用不可小视。教师辅导得力,辅导得法,学生会受益匪浅。什么叫辅导得法?因人而异!对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只做答疑者即可,要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工作交给他们自己去完成,因为他们有这个能力。而对基础差的学生就不能这样,教师既要做提问者,也要做答疑者,因为他们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师给他们提出来,才能引发他们的思考。又由于他们基础薄弱,能力有限,教师提出的问题他们不一定能回答,这时候教师又要教他们如何解答。如此有针对性辅导,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辅导时吃大锅饭只会“撑”死一批“饿”死一批。
四、评价上因材施教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往往用的是同一把尺子,这样的评价貌似公平实则不公平。基础好的学生考试打90分是稀松平常的事,而基础差的学生打个30分都很难。你不能因为基础好的学生打了90分就表扬他,基础差的学生只打了30分就批评他。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表扬还是批评,有能力打100分的学生只打了90分,要批评,因为他很可能是粗心了,我们要通过批评来纠正他粗心的毛病。只有打20分的能力却打了30分,这样的学生反而要表扬他,因为他进步了,我们要通过表扬来进一步激发他的自信心。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只要考分高就表扬,考分低就批评,这样来评价学生,只会使基础好的学生安于现状,使基础差的学生破罐子破摔,这是无数事实早已证明了的。不仅在学习成绩上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在行为习惯、爱好特长等方面的评价也应该如此。
因材施教原则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仅不能弃之如敝履,而且应该发扬光大。尽管班级教学有碍于这一原则的运用,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将这一原则运用得游刃有余。
市成章实验中学 汪家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