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邹工长和他的工区
雁郊原乡
  陆亚利

  湘桂铁路九公里多的地方,设了马王塘养路工区,负责衡阳西站至三塘站区间的养护任务。工区站房在铁路南面,宿舍在北面,都是红砖平瓦带玻璃门窗的洋房。大队小学跟工区隔一条田塍,我们上学必须从站房边穿过,都认识养路工和巡道工,邹工长更是再熟悉不过了。

  邹工长操祁阳口音,中等个子,桃形脸,有些皱纹。背驼得厉害,大家明里叫他邹工长,暗里叫他“邹驼子”。工长是工区的头头,没有副工长,只配了个领班,巡道和养护的大小事情由他安排,正式工、提米工(临时工)的考勤考绩、工资福利,全归他管。邹工长不仅是个小官,还是技术掌门人。上工作业,头戴安全帽,左手握着轨距尺,右手提着小油漆罐,从来不用背洋镐、铁筢子、道钉锤、起钉器,更不要推运轨车、起道机。领班龙班长负责安全和劳动号子,只能挎着帆布工具袋,带上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信号喇叭、旗子。

  作业队由远及近清道砟、轧道砟、校轨距、换道钉,一年巡回几遍。邹工长必须先行一步,每隔几米拿轨距尺测量,用白漆、红漆分别标上加减数值和各色符号。有时要俯下身子,贴着银白的钢轨,侧目眯眼,目测水平曲直,再用轨距尺反复比对,唯恐出现丝毫差错。到了有轨距拉杆的弯道路段,他更加小心翼翼,测量的数据标识密密麻麻,夹杂一些勾叉和惊叹号。作业队按照邹工长标示的数值,推着机械式千斤顶一样的起道机,左右调校轨距,上下调节水平轨准。领班喊起劳动号子,工人两人一组,整齐挥动洋镐,由枕木侧面砸向底部。洋镐起落,道砟嚓嚓作响,偶尔溅出火星和青烟。工长测完一段,返回作业完的路段,尺量目测,检查施工质量。发现与标准有误差,他边叫边骂领班,立即叫人返工补火。此时,邹工长总要重复那句常挂在嘴上的话:“老伙计,铁路出事就是大事,开不得玩笑!”

  工区常住四户巡道工和龙班长等几家,都是半边户。临时工住食堂隔壁的集体宿舍,龙班长老婆负责煮饭开集体餐。邹工长可能不是半边户,家属没有随住工区宿舍,大概两个礼拜回家一次。交通不便,半边户为了小菜自给自足,在周边山坡、塘墈开荒种菜,难免与队上社员磕磕碰碰。邹工长又是主动出面说好话,又是赞助队里几把旧洋镐、铁筢子。那时社员十分迷信铁路工务器具,邹工长每次使这一招,都能把事情协调得熨熨贴贴。工区一帮六○后出生的小孩,扎堆进入学龄。邹工长借力爱路护路共建活动,请大队干部和校长开会吃饭,将学校的课铃由枕木钢垫板换成钢轨连接夹板,铃声更加清脆洪亮。自此,工区子弟就近入读大队小学,似乎天经地义,一直没有扯过麻纱。那年代,吃商品粮的人贵人一等,我们这些农家子弟,以有工人阶级子弟同学为荣。

  衡阳西站以西三塘站以东,十多公里的铁道线上,邹工长佝偻的身影,一遍遍循环往复,映衬在轨道面上的银光里。除却风雨交加,工长带领的养路工班都要停在一个节点上,扒响道砟,撬动钢轨,保障路轨安全。夏日烈焰,铁路上的温度达四五十度,枕木、路基烫得下不得脚,我们放学不敢走道心,撇到铁路墈下的草地走。有时为了抢工期保安全,邹工长跟工友们一起拼在路上,军用水壶一次次倒空,汗水反复浸湿蓝色工装。工长驼着背横举黄旗,火车慢速通过,带来一股清凉的风,他的心情像随风飘扬的旗帜,自由惬意。寒冬腊月,尖利的北风刮得路旁的电话线啾啾直响,哈气成雾,滴水成冰。双手戴上硬邦邦的帆布手套,握不好轨距尺的卡扣,邹工长不怕皲裂冻伤,干脆裸手握尺,冻得紫红。无论严寒酷暑,邹工长不知疲倦,在灰黑的铁路上奔波忙碌,比农民轻松不了多少,令人起敬。每当公社有线广播播放《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我的脑海里竟然是邹工长的伟岸形象。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湘桂铁路升级换代,沥青枕木更换为水泥枕木,每天作业一小时。铺轨机轰隆隆开到学校后的铁路,争分夺秒铺放一车的水泥枕木。我们趁着课间十分钟,看着庞然大物轻松抓吊推送。一路黑黑的枕木变成灰白,我们也分外高兴,庆贺大热天枕木柏油不再粘鞋底了。邹工长拿着信号喇叭和旗子,忙前忙后,协助换轨。铺轨机撤离,带上工区工人,生疏地尝试新路轨维护工作。区间换轨完毕,道钉锤、起钉器换成大扳手,拧螺栓取代捶道钉。邹工长依旧提着轨距尺,因为水泥枕木没有沥青的油性,作测量标记容易多了,只是标示的数值我们依然解读不懂。

  工区不久通了电,附近的机械扬旗改造为电子信号灯。工务慢慢机械化、电子化,一台捣固机胜过十几只洋镐,轰隆隆的声音淹没龙班长的劳动号子。轨道探伤仪、电子轨距仪,滴答滴答地响,邹工长已经难以驾驭。车轮降噪,更换长轨,正轨、焊接、钻孔、打磨、拔道等机电一体化,洋镐、铁筢子、道钉锤老三样变身配角,工务效率日新月异。交通不便的马王塘工区结束历史使命,大约在八十年代初,并入三塘火车站西头的三塘工区。估计那时邹工长已临近退休,没有去那儿上几天班。

  后来,工区的站房、宿舍荒废,变卖给附近村民。如今,北面宿舍已经拆迁,了无踪影,建成城区的廉租房小区。南面的站房还在,依稀辨得出“马王塘养路工区”几个苍劲有力的字样。站房周围长满灌木丛,漫过稻田,绵延到早已撤并的大队小学。原本通往学校的田间小路,荆棘密布,已经进不去人。每次经过老工区,自然而然会想起我们熟悉的工长。推算起来,如今邹工长应该年过九旬了。假如还健在,知道当年一个小孩还记得“邹驼子”的那些琐事,我们彼此都应该倍感欣慰。您健在是福分,我记得是缘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80年,母恩如海
邻居王金花
邹工长和他的工区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邹工长和他的工区 2016-12-23 2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