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市举办规范性文件制定与备案审查工作培训班
~~~目前正在建立百岁老人数据库,用更精准的服务关爱这些“世纪见证者”
~~~——记湖南渔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邹华春
~~~
~~~换季后,计划执行航线共15条,市民出行更便捷
2025年10月25日 星期六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新时代而“鼓”
——记湖南渔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邹华春
  正在表演的邹华春。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孟翔  邹红辉

  秋寒渐浓,但祁东县白地市镇上的一家“渔鼓工作室”内却温暖如春:培训室多媒体设施一应俱全、陈列室证照奖杯琳琅满目、直播间常年“粉丝”240多万人……多年来,该工作室每年演出达300场次以上,同时,通过自办渔鼓培训,每年都有几批学员毕业,至今,活跃在全县城乡的渔鼓班子共50余支,从业人员多达400人。这个工作室就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湖南渔鼓(祁东)教学室,创办者系湖南渔鼓(祁东渔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邹华春。

  1985年,邹华春考进冷水滩市祁剧团,以好学上进、功底扎实深得老师喜爱,被誉为“打着灯笼都难找的渔鼓好苗子”。同时,他又学唱花灯,并师从曲艺名家陈春元学习曲艺创作,很快脱颖而出,日渐成为曲艺界全能型民间艺人:编、创、弹、唱信手拈来,起、承、转、合行云流水,高、低、快、慢转换自如。

  邹华春认为,渔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既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否则就会死路一条。为此,他针对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口味,对传统渔鼓曲目及演唱方式等进行大胆改良,革故鼎新。

  2012年,时值祁东渔鼓陷入低迷的时期,邹华春原创的大型现代渔鼓《我的爹娘》,创下了在祁东开福渔鼓演唱舞台的门票收入最高纪录,并连续在湖南、湖北、广东等省火爆巡演;2014年,邹华春率领渔鼓演出队跟随祁东县委、县政府远赴云南西双版纳,开展“祁东人云南支边55周年”慰问演出,《我的爹娘》专场慰问演出竟让西双版纳民族大剧院挤得水泄不通。演出下来,全场掌声雷动,观众欢呼雀跃、热泪盈眶,久久不愿离场。邹华春回忆:“在17天的慰问演出中,好多老乡都喜极而泣,有的争着抢着要陪我们吃早餐,他们对渔鼓的那份热爱之情令我终生难忘。”当地一个农场负责人表示:“10次流泪,20次鼓掌,50年难得一见的家乡曲艺,一生一世不能忘怀的演出情景。”

  10多年来,邹华春先后独立创作完成《我的爹娘》《慈母泪》等在内的现代渔鼓近60部,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曲艺奖,3次蝉联中国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一等奖,先后当选省政协委员、省曲协副主席,并推动祁东县获评“中国曲艺之乡”、湖南渔鼓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尤其是近年来,邹华春借助网络大力传播和传承祁东渔鼓,其在抖音等平台的粉丝已超240万,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络红人和乡村明星。

  如今,邹华春梦想着把几年前创办的渔鼓茶楼打造成祁东县“非遗”大舞台,每周演出,就像相声界的“德云社”、小品界的“刘老根大舞台”,形成祁东的一个文化品牌。同时,撰写了《传承与市场并不矛盾》的论文,思考着为新时代而“鼓”:创作新剧本,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故事,创新形式,利用新媒体开拓线上市场。“总而言之,”邹华春表示,祁东渔鼓作为一种“很祁东”的说唱艺术,是足以让每个祁东人骄傲的美丽存在,要以传承保住祁东渔鼓的“根”与“魂”,以市场滋养“枝”与“叶”,让古老的渔鼓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围绕关键维度 展开深入讲解
衡阳百岁老人达375位,最高龄111岁
为新时代而“鼓”
说好“暖心话” 服务送上门
南岳机场换季航线优化升级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为新时代而“鼓” 2025-10-25 2 2025年10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