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市中医医院针灸特色专科的“针”功夫与“暖”服务
祁东县第六人民医院周小明:~~~
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古且拓新 银针映初心
——市中医医院针灸特色专科的“针”功夫与“暖”服务
  乐春云为患者扎针。

  铺灸。

  团队合影。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定蓉  实习生  吴数

  走进市中医医院针灸特色专科病区,中医外治室里弥漫着艾草的温香——几位患者伏在治疗床上,背部铺上艾绒、生姜等,青灰色的艾烟袅袅升起,这是科室特色的铺灸治疗。中医特色治疗室里,银针轻颤;小针刀治疗室中,医生正精准操作……这个3月17日才成立的科室,已用满室的“烟火气”与“治愈力”,成为患者缓解病痛、重拾活力的“疗愈港湾”。


  专科筑基:

  中西医融合的“诊疗矩阵”


  针灸特色专科分门诊和住院病房,住院病房里40张病床整齐排列。该科室由16名医师组成,藏着“硬实力”——2名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带队,4名主治医师与6名住院医师梯队衔接,4名研究生注入新鲜血液。每个医生都手握“独门绝技”:有的擅长针刀松解,有的专精浮针疗法,有的能以脊椎矫正手法解患者困厄。

  科室的“底气”源于一套成熟的“诊疗体系”。他们以“针药结合+靶向调理”为核心,既守古法精髓:开展毫针、电针、温针、火针等经典针法,同步推进隔姜灸、麦粒灸、长蛇灸等多种灸疗,胡氏脊椎矫正手法、龙氏正骨手法等特色手法巧解筋骨难题;又开拓创新路径:将中西医结合技术落地——超声引导下的注射及针刀治疗能精准“狙击”病灶。从颈肩腰腿痛、关节炎等急慢性疼痛,到中风、面神经炎等神经系统疾病,再到失眠、更年期综合征等亚健康问题,科室都以中西医融合的思路,为患者量身定制方案。

  “不只是‘扎针’那么简单。”科室病区负责人乐春云说,科室坚持通过中西医结合诊疗疼痛及相关疾病,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难点,既要让中医外治、经方的优势落地,也要借现代医疗技术提效,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引领区域内行业发展,同时扩大区域外影响力,“最终目标是让患者少受罪,好得快。”

  团队建设上,科室兼顾传承与创新:一方面传承好老中医的经验,通过“年轻医师跟诊+老中医下病房”传帮带模式,培养新生力量。另一方面鼓励医生外出学习,融合外院技术,深耕超声引导下疼痛诊疗等特色技术。


  辨证施治:

  “一人一方”的精准诊疗


  “中医诊疗讲究‘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原则,对待不同患者始终要坚持‘一人一方’。”乐春云列举道,针对高龄患者,针刺时会优先选择平卧体位,避免侧卧或俯卧带来的不适,且严格遵循“能少针不多针”的原则;遇上体质虚弱者,少针,降低刺激强度,减少身体负担;就连对腰痛患者,也会分阶段调整护理方案——急性期强调卧床休息,怕的是活动加重损伤;病程较久者则会指导其适度活动、劳逸结合,避免因长期卧床引发肌肉萎缩或骨质疏松。采取远端刺激的动针疗法,医生们也会反复辨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程调整角度与力度,确保疗效的同时兼顾舒适度。

  51岁的胡女士被左肩疼痛折磨了半年,加重两个月后更是连抬手摸背都做不到,夜里疼得翻来覆去。3月31日入院时,左肩部疼痛,各方向活动受限。根据检查结果,西医诊断为左侧肩周炎和左侧肩袖损伤。中医辨证为“筋痹-气滞血瘀证”,科室迅速定下方案:西药抗炎止痛、改善循环治疗;中医针刺治疗,推拿以滚法、揉法、一指禅推法、手指点穴法及关节松解术治疗;左肩部局部中药烫熨治疗;口服中药身痛逐瘀汤合止痉散加减,以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一周后,胡女士的疼痛稍减,但活动仍受限。乐春云带领团队调整方案,为她做了局部注射+小针刀松解治疗,术后叮嘱她加强功能锻炼。第二天查房时,胡女士惊喜地发现:左肩疼痛明显减轻,各方向活动较之前有明显改善。半月后,患者左肩已无明显疼痛,主动要求再做一次针刀治疗后出院。1个月后随访,她的左肩已恢复正常。


  针暖人心:

  藏在细节里的温情服务


  “治病不光靠技术,更要懂患者的心——疼的时候怕不怕?治疗时舒不舒服?这些比疗效本身,更能让患者记在心里。”这是科室医护人员常挂在嘴边的话,而他们的“暖心”,就藏在一个个看得见的细节里。针刀治疗室、中医外治室都装了床帘,保护患者隐私;冬天用针灸架保暖,避免患者受凉;开设“病床针灸”,让行动不便的患者免去排队等候的麻烦;设“夜间门诊”,方便上班族就诊。对怕针的患者,他们会先让患者“体验”——用轻手法试针,讲解“针感”,慢慢打消患者恐惧。

  “想让患者知道,中医不只是‘慢调理’,也能‘快见效’;针灸不只是‘扎针’,更是‘暖心’。”乐春云的话,道出了科室的服务初心。

  这样的温情,52岁的李先生感受真切。7月26日,他因受寒出现左侧口眼歪斜5天入院,左侧眼睑闭合乏力,不能抬额、皱眉,口角歪向右侧,鼓腮漏气、进食后有食物滞留口颊等症状。中医诊断为“面瘫——风寒袭络证”,西医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炎(左侧)”。

  科室制定了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西医给予抗炎消肿、营养神经等治疗,中医则采用针药结合治疗。针刺取足阳明胃经为主,取印堂、左侧攒竹、阳白等穴行平补平泻法,取双侧合谷及太冲穴行泻法,取双侧风池行特殊穴位针法;予以隔物灸及TDP红外线治疗(左侧面部)疏通经络,耳针调和阴阳,维生素B12穴位注射左侧阳白及下关穴营养神经;口服中药牵正散合小续命汤加减以祛风散寒通络。

  几天后查房时,李先生的眼睑闭合有力了些,抬额及皱眉幅度进一步改善,口角歪斜也轻了。医生调整针刺方法,采用“透刺针法”,同时加大中药中党参、当归的用量补气活血通络,减少防风用量,叮嘱其避风寒、保证睡眠、自行面部热敷与按摩。

  入院10天后,又加上面部拔罐、闪罐等治疗以疏通经络。8月10日,患者所有症状明显好转出院。“没想到中医针灸这么神,医护人员还总想着我怕不怕、舒不舒服,心里暖得很。”李先生感慨道。

  如今,走进针灸特色专科,艾草香里飘着的是希望,银针刺下的是信心,医护人员的笑容里藏着的是“让患者更舒适、更安心”的承诺。这个年轻的科室,正以“针”为笔、以“爱”为墨,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路上写下温暖篇章。

  谈及未来,乐春云眼中充满期待:“科室将坚持发展与创新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解决优势病种诊疗难点,发展与创新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融合,以省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和省中医重点专科为目标,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守古且拓新 银针映初心
太和堂镇的“暖心医”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守古且拓新 银针映初心 2025-08-18 2 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