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讯 (文/图 全媒体记者 周琪 通讯员 梁梓坤 李靖宇) 眼下正值“三夏”双抢的关键时期,在耒阳市灶市街街道的田间地头,微微泛黄的稻浪随风摇曳,机械作业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丰收的乐章。为了赶在即将来临的降雨天气前完成收割,灶丰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紧紧抓住晴好有利时机,全力加快早稻抢收进度,570亩稻田已陆续进入集中收割阶段。
伴随着阵阵轰鸣,田间的收割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饱满的谷粒如金色的溪流般滚滚而出。“00后”种粮大户罗环站在田埂上,神情专注地指挥着收割机精准调头、有序入行,熟练调度作业节奏。罗环介绍道,今年合作社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到收割、秸秆处理,全程推行机械化作业,综合机械利用率高达95%。相较于过去高度依赖人工的农事操作模式,机械化作业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稻谷脱粒后,直接顺畅地输送至运输车辆,整个流程衔接紧密、高效有序。
驾驶收割机的农机手邓朋向记者透露,目前投入作业的每台收割机日均作业量可达50亩,预计十天内便能完成全部早稻的收割任务。与传统收割方式相比,如今的收割效率提升了约50%,这不仅大幅缩短了农时,还极大地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为当前争分夺秒的“双抢”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在积极推进机械收割的同时,合作社还同步做好秸秆回收与综合利用工作。田间收割后的稻草经过处理,被运往育秧大棚,用于辣椒种植的地膜覆盖。与传统塑料地膜相比,秸秆覆盖具有良好的保墒、防草以及降温效果,真正实现了节本增效与绿色环保的有机结合。
为了更好地配套机械化种植体系,合作社近年来自主建设了育秧工厂,并配备了自动播种流水线、智能控温催芽系统等先进设备,日产秧盘一万余盘,有力保障了区域性集中育供秧的需求。在非育秧期,大棚还会轮种辣椒、云耳等生长周期较短的经济作物,进一步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拓宽了经营渠道。
近年来,耒阳市持续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装备升级换代、绿色高效种植体系推广等方面精准发力,致力于推动农业机械化与标准化协同提升。全市各地纷纷加大农机投入力度,优化作业模式,强化资源循环利用,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稳定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