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周湘晖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新时代科普工作支撑和服务科技创新大局的重要性在日益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市虽然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但也面临优质科普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公众需求的挑战。因此,不断丰富优质科普产品供给,夯实我市科技创新体系的根基应当成为一项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的工作。
一、整合培育优质科普资源,奠定雄厚基础
我市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这些资源为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些科普资源呈现空间分布零散、单个体量较小、部分设施老旧、公众知晓度低等问题,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为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三管齐下”:一是抓硬件,推动科普设施更新升级。将改址建设市科技馆纳入我市“十五五”规划;推动老旧科普设施的改造升级,引入先进展示技术,提升科普体验的质量和效果;推动科普设施向社区、学校、农村等基层延伸,实现科普资源的均衡分布和广泛覆盖。二是强软件,丰富科普活动内容形式。围绕公众关心的热点策划开展系列活动,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发线上科普产品,拓宽科普传播的渠道和覆盖面,满足公众多样化的科普需求。三是优整合,促进科普资源高效配置。建立科普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科普设施、科普活动、科普人才等资源在区域间、行业间的优化配置,逐步构建分布合理、特色鲜明的科普资源格局。
二、推进“科普+文旅”融合,开辟崭新路径
我市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将科普教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旅游内涵,还能有效提升科普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可以尝试“科普+文旅”融合,开发一批科普旅游精品线路,在线路中融入丰富的科普元素,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技魅力。打造一批科普研学基地,依托衡阳市的科普教育基地、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科技企业等,开发科普研学课程,为青少年和公众提供实践学习的平台,使衡阳市成为省内科普研学先行地和首选地。创新开发一批科普旅游产品,将科学知识与衡阳文化相结合,既传播科学知识,又弘扬地方文化,同时衍生经济价值。
三、聚焦青少年科学教育,激发创新潜能
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是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少年科学教育中的优质科普资源供给日益迫切。要优化科学教育课程,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一批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科学教育课程,将科普教育基地作为学校科学课程的延伸,通过“馆校合作”模式,共同构建新型科学教育课程体系。要强化科普教师师资培训,针对我市一些学校缺少科学教师的短板,定期举办科普教师培训班,邀请知名科学家、科普专家授课,帮助教师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教育理念。要丰富科学实践活动,鼓励学校和社会组织举办各类科学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观察、思考、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举办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和科普节、科学周、科技月等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平台。
四、构建社会大科普格局,涵养创新生态
构建社会大科普格局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截止2023年底,我市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13%,距离《衡阳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的“到2025年,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为了实现或者超越这一目标,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社会大科普格局。一是拓宽科普项目融资渠道,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二是大力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等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内容,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三是建立科普人才培训体系,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升科普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