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面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12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壕吏》的暖意恰在赞颂普通人
  资料图。

  ■张   翼

  杜甫的《石壕吏》,有赞颂老妪之意,这个是比较通行的一种说法。细想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首先,从身份看,杜甫是官,所以他写的是吏,这个身份上还是有差别的。潼关吏、新安吏,都是拿最基层的办事人员来说事,通过这种身份的错位,也能够看出他写的时候的这种感觉是很微妙的。

  吏是直接接触百姓,具体执行政策来办事儿的。这些基层的干吏,在杜甫这样摇笔杆子的文官眼里,是有一种同情的心理。某种程度上,很多抓壮丁、催租税、征粮草等任务配置,很可能就是出自杜甫这样的公文起草官员之手。

  那正因为杜甫是官儿,所以他在看吏的时候,有一个俯视的视角,自上而下更能心平气和,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谴责、苛责、求全责备,或者是当众挑错、博个清名或者树立权威,而比较周全地看,他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认知使得他能够看清楚一个具体的事件。哪怕是悲剧背后那个更大的事件或者悲剧的底色,既要把眼前的事实讲清楚,也要充分考虑大的背景和形势、局面,也就是点到为止。有吏夜捉人,这是由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是情绪。怒,是不是代表着杜甫的谴责或者鞭挞呢?似乎有那点意思。但还不是全部的意思。情况是真的,但是呢,这个背后,难道说责任要让这个吏来负吗?杜甫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形势逼人,战事不等人。根据大势所趋、战时所需,有些任务被派下来,派到这个吏身上,让吏怎么办?吏如果不去捉人,他这个任务完成不了,摊派完成不了,从小处说,就是失职,往大了说,如果都只顾小家、不顾大家,只管孝亲,不要大义,那还有家国天下、和平盛世吗?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对于一个英雄母亲来说,那种哀痛无可言说,同时也说明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的英勇。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对于一个正义婆婆来说,那种悲怆无法多说。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对于一个担当女人来说,那种勇毅必须明说,这个地方,老人家显然说谎了,这是把老伴保了下来、护了下来、留了下来,为的是夫妻之情,更为的是可怜的孤儿寡母。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对于一个平凡村民来说,那种大义需要常说。仗义每多屠狗辈,大爱往往在民间,越是自己过得千疮百孔,越要挺身守望岁月静好,这个境界、胸怀、气质和格调,正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匹夫有责的家国意识的表现。在这里,必须给老人家点赞,给无数个流血牺牲的普通人点赞,杜甫也是这个意思。

  石壕吏的怒,根子还是在河阳役的急,从这个角度看一切眼前的悲苦愁怨,才能看到根子上去。杜甫与石壕吏没有打照面,而在《新安吏》《潼关吏》中,对于具体交流的吏都有个“借问”,显然是尊重,是平视。后者对前者也足够尊重。有问有答,还以“丈人”相称。杜甫站在官吏的角度,劝解送壮丁的人们,“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新安吏》),对于备战的将领,“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潼关吏》),还是同仇敌忾、情深义重。三吏联系起来,就通达些。到这里,杜甫的《石壕吏》的同情和赞颂就更加清楚明白,而背后深刻的那种谴责或者批判的味道也就出来了。起着批判的锋芒或是批判的意味,对准的不是哪个吏,更不是郭子仪,而是造成这一切的安史叛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石壕吏》的暖意恰在赞颂普通人
谈谈歌曲《传奇》
胜似亲情 ■于海林
衡阳日报版面二A02《石壕吏》的暖意恰在赞颂普通人 2024-05-12 2 2024年05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