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
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2022年04月29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守“胃”健康 “镜”无止境
团队合影。

  ■衡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朱嘉林

  在市第一人民医院有这样一个团队,只要患者需要,他们就会风雨无阻,第一时间赶到岗位上一丝不苟地工作,用兢兢业业的付出服务每一位患者,他们就是该院消化内科医护团队。目前该科拥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3人、研究生6名、护士20余人。科室常规可开展ERCP(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BD( 鼻胆管引流术)、胆总管取石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术、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食管扩张术、消化道支架置入术、消化道息肉摘除术、消化道异物取出术、内镜下消化道止血术等,该团队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护理守护百姓的胃肠健康。


  最大限度发挥内镜优势


  近年来,内镜学科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外科手术的认知,内镜下取出胆道结石、食管异物,镜下消化道止血术……如今,越来越多的消化道疾病可以用内镜手术得以解决,让患者在小创伤、少痛苦的情况下重获健康。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是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常做的内镜手术。许多患者被难以进食的问题困扰多年,来到该科后都能得到有效解决。就在记者采访的前几天,该科就成功为一名脑卒中导致进食困难的患者开展了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50多岁的王先生前几月因为脑卒中瘫痪在床,丧失吞咽功能及自主排痰功能。曾气管插管,插管处孔暂未封闭,此前曾在其他医院通过留置胃管来进食,因留置时间太长,胃管在食管及胃内反复摩擦导致食管胃黏膜反复糜烂出血。

  近日,在亲友的推荐下,王先生来到该科就诊,该科决定为王先生进行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但考虑到患者基础疾病严重,合并有低氧血症,实施该手术风险极大。经麻醉科、耳鼻喉科多学科联合会诊后,由该院副院长、该科主任文进军带领副主任钟志华及消化内科团队为患者进行了经皮胃造瘘术。这是借助胃镜经皮肤置入造瘘管的一种新技术,避免了过去剖腹胃造瘘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安全、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式。整个过程均在内镜直视下完成,团队仅用时20分钟,就在王先生的腹壁上建立了新的喂食通道。术后第二天,其家属就通过胃造瘘管将营养液直接输入王先生的胃内,患者的营养状态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该科开展此手术上百例,不仅解决了许多脑中风患者的进食问题,还为口腔癌、食道癌、渐冻症患者提供了“进食之道”,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

  “现在很多情况下,患者无需接受传统外科手术,通过鼻、口放入不同精妙、微小的镜头检查消化道,各种消化道疾病就能被精准诊断,并且同时进行微创治疗。”该科副主任张晖说道,科室配备了齐全的内镜检查、治疗设备,包括电子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胶囊内镜等,在内镜的支持下,团队积极拓展内镜下的诊疗领域,可开展各类消化道病变的微创检查和治疗,比如内镜下胆道结石取出术、消化道息肉切除术、肠道支架置入术、食管支架置入术、十二指肠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镜下胆道支架植入术等等。胶囊内镜可通过吞服一颗“胶囊”,在无任何痛苦的情况下,完成消化道全检查。


  为肿瘤患者赢得时间


  “没想到不用开刀就能消除我这么多年的痛苦!”近日,该院消化内科团队通过肠镜置入肠道支架帮助患者解除肠癌所致梗阻,出院时患者吴爷爷对医护团队的救治感激不已。

  70多岁的吴爷爷患肠癌晚期,肿瘤几乎把他的肠道完全堵塞。因不能排便,吴爷爷腹胀剧烈,近一周未进食,整个人精神状态每况愈下,辗转就医都没得到有效解决。于是,吴爷爷家人带他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经过检查,吴爷爷不仅罹患恶性肿瘤,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且因现合并有肠梗阻,无法耐受肿瘤的放化疗,也无法承受传统的肠道手术。

  消化内科反复经过研究和讨论,制定出详细的手术方案。最终,消化内科团队运用精湛的控镜能力,在肠镜下仔细观察可能导致穿孔的肿瘤坏死区域,经过反复尝试,终于将导丝放入几乎被肿瘤全部堵死的肠腔内,并通过了狭窄区域,成功将支架置入肿瘤梗阻部位,彻底打通了这条被恶性肿瘤所占据的通道,吴爷爷腹胀缓解并渐恢复进食,为他进一步的肿瘤治疗争取了机会。

  65岁的十二指肠壶腹部癌患者李爷爷也是该团队利用内镜延长生命的众多受益者之一。李爷爷患有十二指肠壶腹部癌,传统手术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风险大,李爷爷无法耐受。但李爷爷因肿瘤造成胆道梗阻,全身重度黄疸,随时有生命危险。该院消化团队为其进行了内镜下微创手术,通过ERCP十二指肠镜下置入胆道支架,疏通胆道,解除了李爷爷的黄疸。术后,李爷爷肝功能快速得以恢复,渐恢复进食,渡过了生命的难关,赢得了进一步治疗的机会。截至目前,李爷爷已经实现带瘤生存2年多时间。


  ERCP拯救高龄重症胆管炎患者


  消化内科多项先进技术的开展与该院副院长、科室主任文进军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多年来,文进军不断精进技术,开展了消化内镜中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操作——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手术时要穿着20多斤的铅衣抗辐射,对操作者的体力要求极高。在文进军的带领下,张晖、钟志华等多位医师已熟练开展这些高精尖的技术。

  58岁的患者阳阿姨一个多月前因“持续性腹痛、畏寒发热”在我市某医院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通过抗感染输液治疗几天后症状仍无明显好转,遂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来院时,患者全身皮肤巩膜发黄,持续高热。对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来说,解除胆道梗阻是第一位,否则随时有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的风险。

  然而,追问病史时发现患者合并有肝硬化、胸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差,故手术风险极大,手术中随时可能导致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为手术的顺利开展提出了不少难题。最终,经普外科、消化内科术前充分讨论,经与患者及家属商议后,团队决定实施微创“ERCP+球囊扩张取石+ENBD”,在文进军带领的ERCP团队的精心操作下,顺利为患者取出了胆总管结石,解除了胆道梗阻。术后一周,阳阿姨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据悉,ERCP检查在胆管、胰管及壶腹部疾病诊断、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该院消化内科在全市较早开展了此项目,积累了丰富的胆胰疾病诊疗经验,同时在解决胆道、胰腺系统急危重症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消化内科微创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使我市许多胆胰疾病患者从中受益。


  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消化内科团队始终凭借“以医者仁心认真对待每位患者”的行医理念,努力践行着医师职业精神。前不久,一名80岁的男性患者因胸痛、不思饮食入院,经完善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均未找到胸痛原因。恰逢周末,张晖知晓患者情况后,立即赶赴医院会诊,考虑患者食道病变可能性大,但因患者偏瘫、长期卧床,合并有心、脑、肺等多系统疾病,胃镜检查风险大,在与患者家属商议、得到充分理解后,张晖为患者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中发现异物嵌顿入食管壁,已有明显食管溃烂,随时有食管穿孔的可能,且因异物嵌顿入食管壁较深,取出的难度大、风险大。张晖迎难而上,用胃镜精准操作,将患者食管内误吞的西梅核安全取出,术后患者胸痛完全缓解,逐渐恢复进食,数天后患者康复出院,患者及家属感谢万分。

  其实,像这样惊险的故事在消化内科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今年正月初一,两个14岁的少年急性酒精中毒昏迷,接到值班医生电话后,文进军和钟志华马不停蹄赶到医院。从急诊科抢救患者、护送患者进血透室进行血透治疗,再护送进ICU跟值班医生交代病情及指导下一步治疗,一刻都不曾休息,当他们离开医院时已是凌晨4点多。近期一位老年男性患者突发消化道大出血,在经输血、止血等内科保守治疗后患者仍反复呕血,呕血总量超过1000ml,当时患者出现神志淡漠、呼吸浅弱、心率加快、血压不稳定等休克早期症状,被紧急转入重症医学科(ICU)治疗。为明确出血部位及进行下一步止血治疗,需行急诊胃镜检查,钟志华接到电话后火速从家里赶到医院。当时患者血压只有60/40mmHg,血氧饱和度只有85%,在与患者家属简单交代病情后,家属充分理解急诊胃镜的风险并同意检查后,钟志华为该患者进行了急诊胃镜检查。通过反复冲洗胃内血液,仔细寻找出血部位,终于明确了胃出血的原因和部位,并成功为患者行胃镜下止血治疗,后患者康复出院。

  科室在护理服务上也竭尽全力满足患者的需求,创新了各种护理以增加美观及舒适度,减少脱管等并发症发生。主管护师刘玲通过对胃管及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改进,大大减少了留置针及胃管的脱管,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为了更好地让患者掌握肠镜检查的知识,健康教育小组的主管护师王颖和华媛特别拍摄了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微视频,经常在患者群里播放推送,患者纷纷表示:“这样的宣传效果通俗易懂,便于接受。”

  为了开展好延续护理,消化内科还指定专科护士上门随访,指导患者胃管规范操作,并建立病友微信群,定期推送相关健康知识及答疑解惑。细致贴心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医学知识和护理指导,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赞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让重症中晚期肿瘤患者重燃希望
守“胃”健康 “镜”无止境
衡阳日报版面六A06守“胃”健康 “镜”无止境 2022-04-29 2 2022年04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