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面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3月27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宗契:不媚奸权而爱民如子
陈宗契《咏南岳诗》中佳句“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刻于回雁峰烟雨池。

  陈宗契(1569—1630年),字禖生,号景元,明朝湖广衡阳县人。少时聪颖,7岁能文。父亲曾给他出上联:“嫩竹绿荫映地。”他随口即答:“新荷赤箭摩天。”他25岁中举人,32岁中进士,选庶吉士,补福建道监察御史。他不畏皇权,屡屡上言,直言敢谏的声音震醒了很多人。

  他创作的《咏南岳诗》:“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云破月生湘浦棹,鹭归雪点寺门松。峰前共羡人骑鹤,斗下谁看化剑龙。愁绝梅花千万树,相思共听隔江钟。”其中的“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刻在回雁峰崖壁上,已经成为南岳首峰乃至南岳七十二峰的靓丽名片。写出这般锦绣诗句的人是谁呢?


  心底无私  犯颜直谏


  陈宗契的父亲陈廷策,学承程朱理学,律己甚严,以端朴闻名于诸生。陈宗契初任御史,担弹劾与建言之责,父亲写信告诫他说:“天下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希望你不要轻易说事,一味空谈。”

  担任监察御史的陈宗契,不怕得罪权贵,将国家利益置于自身安危之上,毅然以弹劾不法官吏及政治弊端为己任。礼部侍郎李廷机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是深得明神宗信任。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夏,朝议推举阁臣,李廷机在被选之列,陈宗契随即上书表示反对。

  陕西税监梁永在朝廷已停征矿税的情况下,拒不执行,并把反对他的咸阳知县宋时隆投入监狱,还指使爪牙阴谋毒害检举他的御史余懋衡。事发后,梁永受到弹劾,但明神宗置之不理。陈宗契上书争谏:“一人而能遥制四海,是因为大权在握;四海而不敢不听制于一人,是因为有国法。有法不行则无法,而权也就虚了。梁永荼毒秦民这么久,诸臣参劾他已经多次。汉文帝终不以母后故废法,陛下独姑息一奴仆,其何以训天下、垂后世?无法之国,国非其国矣!”神宗这才不得已撤了梁永的职。陈宗契冒死直言,朝臣无不震惊和敬佩。

  明神宗执政后期,荒于政事,长期不上朝,朝廷百官都为此忧心,可没人敢站出来上谏。陈宗契觉得这是大是大非问题,应该勇于履行职责,于是毅然决然上奏折劝说明神宗:纵观历朝历代,臣从未见过皇帝不亲自过问政事而百官能自觉工作的。皇上正值壮年,为什么要采用老年人的做法呢?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明神宗以过生日的名义,广纳贡礼,大肆敛财。而很多地方官员听闻此事,投其所好,也纷纷在地方上搜罗奇珍异宝送给皇帝。更有甚者,有些地方官员借机勒索百姓,中饱私囊。

  当时陈宗契以御史身份巡视漕运,路经六省,千里所见,十室九空,关卡税收猛过虎狼。他十分同情老百姓的悲惨遭遇,于是奋笔上书:“现在地方官吏竞相搜刮百姓,借您生日献礼邀宠,哪一件呈上来的贡品不是民脂民膏?可是您不但不怪罪,还把蟒袍玉带奖给了这批虐民的罪人,这是以罪为功呀……”


  铁骨铮铮  不媚奸权


  陈宗契奉命巡按浙江时,因父亲病危告假回家。他赶到家里的那一天,父亲就去世了。父丧期满后,朝廷派令他督学北直隶,他因侍奉老母而不受命,在家隐居13年。

  明熹宗即位,启用陈宗契为通政司参议。天启四年(1624年),拜北通政司左通政,天启六年(1626年)升任太常寺正卿。当时明熹宗年幼无能,太监魏忠贤受宠专权,排除异己,专断国政,被称为“九千九百岁”,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陈宗契目睹时政腐败,时势艰危,多次上书指陈利弊,意图振兴。

  一次,魏忠贤代熹宗主持南郊大祭。历代皇帝对于祭祀活动十分重视。明嘉靖九年(1530年),将原来天地合一的祭祀改为天地分祭。遵照古制,建天坛于南郊,冬至日至此处祭天;建地坛于北郊,夏至日至此处拜地。南郊大祭作为天子祭拜上天,向天祈福的重要祭典,魏忠贤竟以主持身份出席,足见其权势滔天!

  当时,陈宗契在朝中执掌礼乐。因为他素来清正敢言,满朝皆知,魏忠贤想拉拢他,故意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他亲切交谈。陈宗契知其用意不良,只冷眼相对,始终不发一言。在当时的情势下,对于魏忠贤的当众示好,敢于不给面子的,也就只有铁骨铮铮的陈宗契了。因见朝政已乱,他不愿为虎作伥,遂以母八旬疾危为由,一连三次上书,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出。


  急公好义  爱民如子


  陈宗契不管是为官在朝,还是辞职居家,都心系故乡,关心民生疾苦,为衡州民生事业献计出力。

  衡州府城被湘江一分为二,“澎湃漶漫,非所以维血脉,束筋骨”“东南人赴郡如壑”。以舟渡河,经常发生倾覆死人事件。在江上修桥十分必要,但难度高,工程量大。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知府胡安曾主持修造浮桥,但不久就坏掉了,以后便无人过问此事。刚好新来的衡州知府刘春,与陈宗契同在朝廷为官,两人感情要好,陈宗契就借陪同刘春祭祀炎帝的机会,提出在湘江上修建浮桥的建议。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冬,浮桥正式动工,次年四月告竣。规模十分壮观:桥长一百二十丈,浮舟七十余,上面覆盖坚固的夹板,中间以粗大的铁链牵连,两旁护以栏杆。两端垒石为台,上设木牌坊,东岸题“湘东宝筏”,西岸题“湖右慈航”。浮桥开通之日,数万民众载歌载舞,欢呼雀跃,共庆湘江两岸天堑变通途。陈宗契欣然撰《潇湘浮桥记》记此盛事。

  明代衡州是皇室的封藩之地。受封于万历末年的桂王(指朱常瀛),于天启七年(1627年)来到衡州府就藩。明代的藩王,地位是极高的。其政治地位在皇帝之下,却远高于中央各部,更不用说地方了。经济待遇也高得惊人,是一品大臣的50倍。后来虽然对藩王的权力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但其宗室仍然是不农不仕、啖民膏脂的特殊寄生阶层。桂王府前后两修,历时十多年,耗资“数十万计”。湘江上的几千个鱼箱,每个都要征收一两银子,作桂王府的用度。

  桂王封食于衡阳,朝廷确定征田2500顷为其采地。原雍王遗田只有1980顷,尚少520顷。按照湖广布政司牒文的要求,还要征田320顷。官府公告一出,衡州老百姓感到剔骨剥肤之痛。陈宗契得知此事,心急如焚,立即上书桂王,痛陈民生疾苦,请求转给湖广布政使、按察使,停止增征田地,以安抚百姓,防止激起民变。桂王见状,动了恻隐之心,同意免除增加征田之事。衡阳的老百姓因此都很感激他。

  永州祁阳的排山驿,原来由衡州负担三分之一的经费。后来祁阳县提请撤销排山驿,除非衡阳县能承担一半的费用。陈宗契上书永州守宪,申述反对的理由:成化年间,衡阳以银千两协助襄阳吕偃、光山;嘉靖年间,以四百两协助湘潭黄茅铺驿,又以三百两协助安仁驿站。区区衡阳县,负担驿站经费达四五千两,实在是不堪重负。如果要均分排山驿的费用,就必须取消吕偃、光山、黄茅、安仁等地驿铺的摊派。见陈宗契说得在理,永州守宪向上汇报,取消了增加衡阳县负担的决定。

  崇祯三年(1630年),朝廷下诏起用陈宗契为兵部右侍郎,但在诏命到达前三天,他已因病去世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陈宗契:不媚奸权而爱民如子
刘良璧:“治行称最”的台湾知府
衡阳日报版面一A01陈宗契:不媚奸权而爱民如子 2022-03-27 2 2022年03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