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面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1月23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邓以诰:“夙夜自考”治衡州

  邓以诰(1545年—?),字汝钦,江西新建县(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出生于新建有名的诗书世家,六兄弟俱有文名,又以邓以诰和他的五弟邓以赞为最。

  邓以诰生而颖异,从小就聪慧好学,励志读书做学问,常常与弟弟邓以赞一起研究阳明心学,相互切磋探讨,两个人的进步都很大。其五弟邓以赞于隆庆五年(1571年)考中了探花,名噪一时。可惜邓以诰科考的运气并不如自己的五弟,虽然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邓以诰考中举人,从此走上仕途,但后来却无缘进士。他先是做了福建建阳县教谕,万历十九年(1591年)升任广东博罗县知县,之后历任吏部主事、户部主事等职,官终衡州知府。


  A.谨守法度能治乱

  

  邓以诰在担任广东博罗(今广东省博罗县)知县时,就展现了颇为出众的治理能力。博罗县因为地处南陲,天气燥热潮湿,当时有许多百姓患上了癞病(即麻风病),癞病能通过肢体接触相互传染,因此人们对得病者非常恐惧,得了癞病的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无法正常生存,备受排挤和歧视。于是一些患了癞病的人便聚集在一起,仗着无人敢靠近,“辄乘病攫夺”,为害乡间。在七里驿有一处极为险峻的山中,就汇聚了300多患癞病者,他们“群聚其间,男子担负至者辄抢,女子至辄执而淫之”。邓以诰知道后,极为震怒,发布告示宣示全县,如有遇到癞者公然犯法违禁者,格杀勿论。“癞见所悬示,犹不为意”,仍然聚众行凶滋事。邓以诰想了一条妙计,假装招募勇壮,对外宣称某日将把这些聚众为盗的癞者“驱缚三百人尽沉之江”,消息传出,这些本就欺软怕硬的癞者“一夕遁去”,不复为乱。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邓以诰调任衡州府知府。上任之初,就出了大事。当时郴州发生大规模饥荒,数万名饥民聚集在山中造反为乱,情势十分危急。当时衡州府的官员大多建议发动大军进山剿灭乱民。邓以诰多年来养成了“夙夜自考”的习惯,他认为饥民聚集造反只是由于饥荒造成的生存压力,他们出于求生本能,才聚集起来造反,希望借此引起官方重视,获得粮食,并非真心叛乱,应当尽快发布公告宣布招安,然后尽快想办法筹集粮食赈济灾民。发布招安的公告后,聚集的饥民果然很快解散,一场危机就此得到化解。

  不久后,常宁又发生了大饥荒,一些不法分子引诱数万饥民,聚集造反。商议对策的官员们一致认为既然有了上次平乱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发一个公告,然后徐图赈济,定能尽快平息此事。经过分析后,邓以诰认为:饥民之所以敢于再次为乱,肯定认为官方又会招安他们,如此一来,形成乱民要挟朝廷的形势极为不好。以后百姓都拿造反来要挟朝廷,不仅朝廷的权威会因此丧失,整个社会也会动荡不安,因此必须果决处理这次的危机。于是派出指挥使姚应祯、刘光先、范邦垣等率领精锐士兵,出其不意地到常宁斩杀了为首的30余人,剩下的乱民悉数解散。然后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境内得以安宁。此后再也没有人敢借灾荒的机会聚众造反。


  B.秉公执法善治刑

  

  因政绩突出,邓以诰被调到朝廷升任刑部主事。

  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之一。彼时,王阳明曾任刑部主事。在盛行阳明心学的晚明,许多士大夫都以王阳明为学习榜样。邓以诰在升任刑部主事后,对人说:“这里是王文成(王阳明谥号文成)当年任职的官署,如今我到了同一个职位上,更要时刻警惕,‘夙夜自考’。”

  此时朝中波谲云诡,万历皇帝因宠爱郑贵妃而爱其所生子朱常洵,不喜欢宫女生的长子朱常洛,欲立朱常洵为太子。但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大臣们普遍希望立长子常洛为太子,这样有利于朝局稳定。皇帝与公卿大臣们就此不断争辩,掀起了持续十五年之久的“国本之争”。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万历皇帝终于立长子常洛为太子,但郑贵妃及其支持者仍不死心,希望能有转圜余地,整个京城仍然暗潮涌动。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十一月,又有人写了名为《续忧危竑议》的匿名揭帖到处散布,称皇帝被迫立常洛为太子,郑贵妃计划谋害太子以立己子,太子之位堪忧。皇帝见有人非要致自己宠爱的郑贵妃于死地,于是大怒,并派人严查之后却未能找到始作俑者。身为浙党领袖的内阁首辅沈一贯乘机诬害东林党人郭正域、沈鲤等人,此即震惊全国的第二次“妖书案”。刑部尚书萧大亨对于如何定案犹疑不定。邓以诰认为没有证据就平白无故因党争而诬害大臣,有害朝廷法度。于是密言于萧尚书曰:“关押这些大臣并无证据,欲以莫须有杀天下士,非法之平也。”言甚迫切,萧尚书很受触动。后来太子也暗中保全被关押的几名大臣,最终没有归罪于他们。

  在治理刑狱方面,邓以诰也很有作为,尽可能地做到秉公执法。衡阳本地的欧揖之、欧相之兄弟通过贿赂捐得官职,却因为“僧多粥少”,没有疏通打点到通判(协助知府、知州管理行政的官员)。通判大怒,欧氏兄弟因此被诬陷为有罪,要发配到云南、福建等偏远地带。邓以诰知道内情后,代欧氏兄弟向主管司法的上级官员辩白冤情。上面虽然知道欧氏兄弟下狱的真正原因,但不想得罪通判,同时又顾忌到欧家富实,如果秉公执法把他们放回去,害怕别人说他偏袒有钱人家。邓以诰当庭即严词厉色道:“我们就法论法,只从法律上来说应不应该释放他们?不能因为畏惧人言而枉法呀!”最终公正执法,欧氏兄弟无罪释放。


  C.施行改革除积弊

  

  邓以诰做官崇尚公正,对待百姓不论出身、职业,都尽可能地一视同仁,反对刻薄、严苛的为政理念。

  邓以诰在衡州改革驿传制度,使百姓不致因此过于困顿、辛劳。驿传又称邮驿、驿递,一般包括驿站(馆舍)、急递铺、递运所三个部分,是国家交通往来、信息传递的主要设施,其职责的重头是所谓的“传递使客”,即迎送招待过往的官员,为其提供食宿、车船、轿马。

  驿传制度有助于官方统治,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地区交流和商业往来。然而,支撑这个庞大交通体系的人力物力均出自各地百姓,驿传所需的马、驴、车、粮等都由当地百姓按户等交纳,所需驿吏、民夫也由百姓轮流充任,其费用之巨、盘剥之苦历来都是一大祸害。朝廷虽不断立法定制、剔弊更张,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随着官僚体系的逐渐膨胀,驿站需要迎来送往的官员越来越多,嘉靖年(1522—1566年)以后,“夫马仆从动以百数,所供轿或一二十乘,扛或八九十抬,多者用夫二三百名,少者用马四五十匹。民既财竭,民力亦疲。”

  衡州府位于湘中交通要冲,来往官员、行旅较之他处更多,衡州府的驿传负担亦极重。邓以诰命令各驿站的驿丞在接待过往官员时,必须要严审其所带驿票,不合法令者一律不予接待;驿站所需之物的征调进行改革,富户承担较重的支出,贫穷人家少承担或不承担物资支出,定期到驿站出工即可;驿站按照朝廷制度接待,不办酒宴,不送礼金礼物。以上几项改革的施行,对过客如云、蹄织舟梭、供应浩繁的衡州各驿确实是一大解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驿传的负担。

  邓以诰还精于理财。他妥善整顿运输船只和人员,适度裁并、缩减运输规模,提升运输效率,打击境内各种借运粮生财的不法分子,在正常完成朝廷所需的同时,为漕运节省运费数万缗。同时严令各县,在征收赋税时,除国家规定的正税外,一切苛捐杂税即行免除,违者严惩。


  D.为官清正政声佳

  

  邓以诰居官廉洁,生活十分简朴,把自己大部分俸禄拿来救济有需要的人,从不把金钱放在心上。他曾经说:“我平日里就靠一双鞋子带我四处走走、一把扇子的清风愉悦我心情,那些珍馐美食、华丽服饰在我看来如杂草一般。”实际上,他经常“居无一厘,囊无余金”,有时甚至衣食无法自给。

  在衡任知府三年后,因官声清正、政绩极佳,负责考核的官员表奏他最当升迁,可朝廷一直没有答复。后来,邓以诰申请告老还乡。他在离开衡州府时,衡州百姓依依不舍,士绅、百姓早早挡住道路,抓住车辕,想要挽留他,有些人忍不住哭号,府志里形容当时百姓的哭声“呱呱沸北郭”。

  邓以诰的马车被挽留他的百姓阻塞而不得出发,看到此情此景,他心里也十分伤感,久久不忍离去,过了许久才与百姓分别。他离开衡州后,为了表达思念之情,衡州士民为他立了一座“去思碑”,同时由时任监察御史的衡阳人陈宗契作碑记。邓以诰的清名永远在衡阳流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邓以诰:“夙夜自考”治衡州
张栻衡州事迹考(下)
衡阳日报版面一A01邓以诰:“夙夜自考”治衡州 2022-01-23 2 2022年01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