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泉
爰居蹭蹬海西头,紫凤求皇亦少留。
持酒一樽明日别,题诗几处旧年游。
春风白芷江南岸,暑雨黄梅岭上州。
却望衡阳千里远,悬知无雁托音邮。
贺铸《送张师常之官南雄》
贺铸(1052—1125年),北宋词人。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汉族,祖籍山阴,出身贵族,宋太祖贺皇后族孙。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贺知章后裔,居庆湖,故自号庆湖遗老。贺铸还有一首《烈洲守风·张帆早发石头城》也写到白芷:张帆早发石头城,淹泊风波百里程。白芷汀洲潮进退,黄梅村落昼阴晴。官粮牵迫少休日,药物扶持多半生。深闭船扉谢渔老,自慙尘垢满襟缨。
古人对白芷关注度很高。苏轼《园中草木》有“芎穷生蜀道,白芷来江南。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句,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范成大亦有两诗写到白芷:其一《春日》:双鲤无书直万金,画桥新绿一篙深。青苹白芷皆愁思,不独江枫动客心。其二《沣浦》:苇岸齐齐似碧城,江船罨岸逆风行。 绿苹白芷俱憔悴,惟有蒌蒿满意生。
王维有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传诵一时,并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声名: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首诗为他在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参加进士考试时所作。省试诗有其特定的格式,要求为五言律诗,六韵十二句,并限定诗题和用韵。由于省试诗限定了题目和内容,又对声韵要求十分苛严,此类诗鲜有传诵人口的佳作。钱起诗成为一首千古称赏的名篇,实在难得!
屈原在《楚辞七谏沉江》里发出感叹:“不顾地以贪名兮,心怫郁而内伤;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蕙兰和白芷在尧、舜、禹时就窜纫成一对称为“蕙芷”,代表着中华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被视为中华民族秀丽山河与繁荣昌盛、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标志。“蕙芷”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人格芳香的象征。
白芷为伞形科当归属的植物,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别名兴安白芷、河北独活、大活、香大活、走马芹、狼山芹等。白芷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味辛,性温,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名医别录》载:“白芷生河东川谷下泽, 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图经本草》称:“今所在有之,吴地尤多。根长尺余,白色粗细不等。枝干去地五寸以上。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阔三指许。花白微黄。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以黄泽者为佳。”《本草纲目》沿用了上述的记载和插图。
白芷栽培历史悠久,据1919年《遂宁县志》记载: 四川始于13世纪;据河南、河北有关资科报导,河南始于16世纪20年代;据清·康熙《仁和县志》记载,以浙江家种为最早。自明清以来,长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如四川省遂宁县1921—1930年,每年产量可达100万公斤以上,说明四川、河南等地很早就成为白芷栽培主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