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祥(1433—?),字元吉,号枫林,耒阳罗渡镇(现仁义镇)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中进士,授翰林庶吉士(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谢文祥秉性严正刚直,崇尚气节,屡次上书言政,后被改授监察御史之职。因与性格刚直的朝廷官员罗伦、庄昶关系亲近,被世人盛赞为“三刚”。
耿直敢言 名列“三刚”
谢氏家谱里记载,其先祖自宋代晚期由江西南昌迁入耒阳罗渡镇小冲湾建宅立村,聚族而居。曾祖父谢仲和,祖父谢永昌,父亲谢必贤。谢必贤在明成祖永乐时被推荐任广西洛容县令,洛容任上,他以自己的才干平定了暴乱,人们多有赞誉。后又在宝坻、江都就职,政绩都很突出,被提升为广东德庆州牧、安徽无为州知府。谢必贤为官不求发财,清正廉洁闻名于朝廷上下。在谢必贤的教导熏陶下,两个儿子谢文祥、谢文善都通过乡试考中举人,谢文祥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谢文祥仪表非凡,皮肤白净,是个美男子。据说谢文祥生下来通体白净,十分惹人喜爱。小时候的谢文祥聪明过人,诗词歌赋,样样皆能;题诗作联,无不精通。一天,衡州学台王皮腊乘船来到耒阳,从东门江下上岸,听说西门四眼井在唱戏,随口而出上联:“进东门,看西戏,南腔北调。”无人与他相对,谢文祥迎上前来言道:“播春种,插夏秧,秋收冬藏。”王学台听后,对其称赞不已。
后来谢文祥果然不负众望,参加湖广乡试名列第二十八名。成化二年(1466年),参加丙戌科会试得贡士第五十三名,殿试登进士第二甲第四十五名。同年,谢文祥由进士授翰林庶吉士,任刑科给事中。明代的刑科给事中主要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谢文祥秉性严正刚直,崇尚气节,屡次上书言政,很快升为陕西道监察御史。
谢文祥担任监察御史时,谨记父亲教导,持身中正,不趋炎附势,尽心为君分忧、为国效力,遇到不正确、不合理的事情都会奋不顾身地站出来,在任期间曾弹劾不少官员,也得罪了不少人。当时,他和罗伦、庄昶三人,“性皆骨鲠”,这三位“硬骨头”的朝廷官员,世号“三刚”。
累上封事 澄清天下
谢文祥是有名的直臣,史载他曾经在成化初年(1465年)多次上书明宪宗朱见深“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第一次是谢文祥反对明宪宗下旨追谥大学士陈文“庄靖”封号。陈文,官至内阁首辅。明英宗朱祁镇夺门复位之后,即召陈文入京理事,在时任内阁首辅李贤及王翱等重臣推荐下,于天顺七年(1463年)担任礼部右侍郎兼学士,进入内阁。陈文进入内阁后,处处阻挠李贤施政,常说“我并非李贤推荐的人”,他之后的行事越发卑鄙阴暗,家中酒宴歌舞不断,且性格暴躁,睚眦必报。
成化二年(1466年),李贤丁忧归家,陈文开始代理内阁首辅之职,后兼文渊阁大学士。位极人臣之时,却于成化四年(1468年)四月忽然病故。谢文祥反对追封,上《申明谥法疏》曰:“窃照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陈文,猥以陋儒,遭逢盛世,直经筵则学术空疏,而无以格君心。秉史笔则是非颠倒,而无以信后世。论思不根于仁义,代言未协乎典谟,营营趋利,默默尸位,上豆盐五万余引,而黩货之无厌,施棺木三千多副,而市恩之罔嫌。”向皇帝上奏追论陈文生前不守法之事。明宪宗十分生气,在谢文祥奏章中批注:“陈文既有过失,当时如何不言,而于殁后始言?”虽然生气,但是因为在理,明宪宗并没有惩罚他。
第二次是谢文祥反对皇室在上元灯节张灯结彩,挥霍无度。当时朝中有很多大臣都看不下去,谢文祥等人更是数次上谏,指责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劝谏皇帝“德著天下,不在烟火”,应该节俭行事,节省开支,是为万民表率。明宪宗大怒,准备贬斥这些上奏的人。皇帝传旨给这些谏臣,告诉他们,如果愿意向天子认罪就可以免于惩罚。谢文祥坚持己见,不愿意向皇帝认罪,在多位大臣的保奏下,他才得以保全自己。
可是,谢文祥并没有吸取“教训”,不久,他又上本弹劾礼部尚书姚夔滥举左都御史张歧一事。谢文祥认为:“张歧,贪虐小人也。”此举再次触怒宪宗。皇帝下诏说谢文祥多次肆无忌惮,狂妄无比,要逮捕他下狱。满朝文武官员都敬仰谢文祥耿直刚正,纷纷为他求情,就连被弹劾的姚夔也上书表示愿罢官归田,求皇帝饶恕谢文祥,皇帝不准。御史杨琅等又上奏求情:“谢文祥死不足惜,但是朝廷大体却需要珍惜,请求皇帝息怒,饶恕谢文祥,以诏告天下,朝廷鼓励臣子敢言敢谏。”后力保之人越来越多,皇帝下诏:“谢文祥徇私植党,暂且从宽发落,若是再上奏扰乱圣听,则决不再宽恕。”将谢文祥降职为南陵县(今安徽省南陵县)丞。
谢文祥离京赴任时,好友刘大夏、李东阳以及同为“三刚”的罗伦、庄昶等人齐聚一堂,为他写诗饯行。罗伦与谢文祥有同年之谊,为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殿试金榜的状元,他首先以《送耒阳谢御史元吉谪南陵》为题,大声吟道:“曾见湖南柱史歌,长歌三日遏云和。雷霆白昼果在地,牛女清秋无渡河。淮西草木色不改,衡阳花柳春何多。几时携取陈夫子,淡月疏星醉碧萝。”刘大夏年岁稍长,他接着和了一首诗《赠御史谢元吉谪南陵》:“手持铁简气如雷,独立当前不可回。三疏忠诚卑华泰,九天雨露隔蓬莱。孤帆半落吴江树,疋马还瞻郭隗台。莫道此行身便了,百年事业待重来。”李东阳更年轻,他跟着和了一首:“仁路逢人叹陆沉,为君真不负朝绅。平生耻学藏名粥,献纳惟知报主心。白日骅骝辞晓仗,高秋鹰隼下青冥。赠行诗句多如雨,独有刘郎意最深。”
这些人以诗唱和,表达对谢文祥的不舍,同僚之情,让人感动。后来刘大夏升任兵部尚书,李东阳升任内阁首辅,谢文祥平日交友及为人处事,由此可知。
谢文祥到南陵两年,广兴学校,修葺城池,施以仁政,教化民风,庶民乐业,四境升平。[清]张应星纂修:《康熙耒阳县志》,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刻本影印,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离开南陵后,南陵的士绅为宣扬他的高风亮节,立“去思碑”。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衡州郡守蔡汝南命耒阳县令马宣将谢文祥列为耒阳贤人,在南正街建“湖南柱史坊”永久纪念。
子承父业 为国进言
谢文祥在37岁时,“因言事谪南陵县丞,即以疾告休”,归隐山林。此后,谢文祥一心教子,心无旁骛,他家教严格,对后代要求很高。谢文祥长子谢咨是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进士,官至重庆司马。三子谢讷,字尚敏,号一齐,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进士,开始授户科给事中,奉旨调查两广粮食储备,执法公允,不开后门。后升至刑部都给事中。当时正逢刘瑾专权。刘瑾乃明朝正德年间宦官,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改姓刘,入宫当了宦官,弘治年间犯罪被赦免后侍奉朱厚照,以进献飞禽走兽来博取明武宗的欢心,得以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把持朝政时,党羽遍天下,排除异己殆尽,贿赂公行,征敛苛暴,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只有谢讷时刻铭记父亲谢文祥持身中正、为国除恶的教诲,毅然第一个上《请诛刘瑾疏》,揭发刘瑾的罪行:“刘瑾,本以奸邪,误蒙简用,置之重地,托以心腹。顾乃专权自恣,惟务朦蔽,家藏甲兵,将谋不轨。穷聚敛以毒天下之民,峻刑罚以钳天下之口。变乱成宪,公得贿赂,使天下足屏息,敢怒而不敢言。”
刘瑾因此下狱,首恶被清除。谢讷又上书,请求诛除奸党,天下称快。明武宗赞赏其勇气,夸赞说“何不升此官”,肯定了他的功绩。刘瑾的狱案审定后,谢讷被提拔为工科都给事,奉旨册封楚王,归至德安。除了《请诛刘瑾疏》,谢讷谏章甚多,比较重要的还有《自劾不职乞除奸党疏》《请设兵宪疏》等,为国进言,殚精竭虑。
汉代以来,以直言进谏、忠心事主闻名于世的耒阳籍官员,最早有西汉的谷永,其后有唐代的谷那律,再就是谢文祥,而谢文祥刚直的气节和不怕死的秉性影响了他的儿子谢讷,以及与谢讷同辈的胡文璧。多年后,当胡文璧也成为一名监察御史时,胡文璧请求谢文祥父子与他一起在耒阳古城修建了一座“澄清坊”,以寄托他们的“澄清天下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