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朱嘉林)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收到一位从耒阳市人民医院转入的年轻男性患者,患者年仅33岁,来院时意识模糊,被诊断为暴发型心肌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危在旦夕。该院急诊ECMO团队在主任彭正良的带领下紧急开通ECRP绿色通道,启用ECMO生命支持。
抢救团队以ECMO为支撑,予以大剂量激素、免疫球蛋白冲击及持续床旁血液净化联合血液灌流的综合治疗,为防止ECMO期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彭正良及谭位华主治医师寸步不离地守护。经过两天两夜的悉心治疗,患者血管活性药物逐渐减量,床旁心脏彩超间断监测提示心肌收缩功能逐渐好转,循环逐步稳定,经全院多学科会诊讨论后,在心胸血管外科协助下,成功撤下ECMO设备,下机后患者循环稳定,生命体征平稳。
经过EICU医护团队的精心救治,患者神志转清,拔除气管插管,目前该患者已基本康复。
据介绍,心肌炎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炎性损伤所导致的心脏功能受损,包括收缩、舒张功能减低和心律失常。病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疾病和毒素/药物毒性3类,其中感染是最主要的致病原因,病原体以病毒最为常见。暴发性心肌炎是心肌炎最为严重和特殊的类型,主要特点是起病急骤,病情进展极其迅速,患者很快出现血液动力学异常( 泵衰竭和循环衰竭) 以及严重心律失常,并可伴有呼吸衰竭和肝肾功能衰竭,早期病死率极高。值得注意的是,本病症早期病死率虽高,但一旦度过急性危险期,长期预后则良好。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已经成为急危重症患者生命支持的重要手段之一,代表了一家医院、一个地区的急危重症救治的最高水平。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科自2017年开展ECMO技术以来,目前着力于ECPR的实践和研究,2021年上半年该科在全市范围内已成功实施ECPR8例,患者平均年龄45岁,平均上机时间30分钟以内,真正实现了院外、院内生命通道的无缝衔接,ECPR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区域内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改善危重症患者的预后。
相关链接>>
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俗称“人工心肺”,简而言之就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人工心肺,氧合之后注入患者动脉或静脉系统,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核心部分是膜肺(人工肺)和血泵(人工心脏),可以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进行长时间心肺支持,为危重症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ECRP(体外心肺复苏),是指心脏骤停患者,在病因可逆的前提下,对已使用传统心肺复苏不能恢复自主心律或反复心脏骤停不能维持自主心律的患者快速实施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提供暂时的循环及氧合支持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