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银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这是《诗经》中最为独特的一首诗,见于《国风·周南》。三章十二句,其实差不多都是前两句的重复,因为替换“采”字的“有、掇、捋、袺、襭”,都是指采的过程。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漂漂亮亮的芣苡,采呀采呀采起来。”怎么采的呢?又是摘,又是捋,并且用衣襟兜回去了。可见并非是有意来采的,而是偶然碰到,因此喜出望外之情溢于言表,恍惚激动得语无伦次。
“芣苡”是个什么玩意,令诗人这么高兴?《毛传》:“芣苡,马舄。马舄,车前也,宜怀妊焉。”说它就是车前草,吃了能让女人怀孕。这是怎么回事呢?谜底其实在它何以名“苡”上。“苡”从“以”,甲骨文写作 ,
意即人的隐私。加“口”作“台”,恰好就是“胎”字的声旁。闻一多《通义》:“‘芣苡’之音近‘胚胎’,故古人根据类似律(声音类似)之魔术观念,以为食芣苡即能受胎而生子。”其实,他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魏晋时期的学者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车前草:“其叶捣汁服,疗泄精甚验。”原来,其草有益于男人固精,所以才有助妻子怀孕。由于此草多生于路边,因此又名“马舄”,“舄”指鞋子,意即生于马踏之处。
至于“车前草”的得名,相传源自汉代名将马武,一次带领军队去征服武陵的羌人,因对地形生疏打了败仗,被围困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时值盛夏,又遇天旱无雨,军士和战马都因缺水而得了“尿血症”,当地又没有清热利水的药物,战士们个个焦急万分。一个名叫张勇的马夫偶然发现有三匹患尿血的马不治而愈,感到奇怪,寻根追源,只见地面上一片像牛耳形的野草被马吃光。为证实其效果,他又亲自试服,亦效。于是报告马武。马将军大喜,问此草生何处?张勇用手远指说:“就在大车前面。”马武笑曰:“此天助我也,好个车前草。”当即命令全军吃此草,服后果然治愈了尿血症。车前草的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
但称“苡”的并非只有车前草,还指薏苡。《吴越春秋》载:“鲧娶有莘氏之女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而妊孕。”说明其功效跟车前草类似。
可与之同名的也有两物,一指薏米,《本草纲目》:“薏苡仁,开红白花,结实青白色,形似珠而稍长。一名回回米,又呼西番蜀林,俗名草珠鬼。”“煎饮,利小便热淋。”说明它对泌尿系统是有作用的。不过它的主要功用在于“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唐代王维诗称:“薏苡扶衰病,归来幸可将”(《送李员外贤郎》),说明那时主要用于强壮身体。薏米是禾本科植物之王,具有非凡的保健功能。现代医学也发现它能对心脏、子宫、肠管等器官产生兴奋作用。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病毒、降血糖的效果。
由于薏米的外形颇似珍珠,历史上还因此发生一起有名的冤案。《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马援是东汉时期的开国名将,他南征交阯(今越南)时,经常食用那里的薏米,以克服瘴气。这薏米颗粒大,他班师回来时,装了一车,准备作种子。朝廷的权贵以为是珍珠宝贝。马援在世时,颇受皇帝刘秀恩宠,不敢说。马援客死他乡,回来归葬时,权臣梁松上书皇帝,告马援贪污,说他曾经从南方拉回了一车珠宝,连前面所提到的那位马武将军也证实说是有那么回事。刘秀大怒。马援的老婆和侄子马严知情后,吓得只好将马援尸体草草浅埋在城西,用草绳捆住自己的双手,到刘秀那里去请罪。才知道是薏米惹的祸。便上书诉冤,前后六次,才获得刘秀的赦免,马援终得以归葬祖茔。后世便以“薏苡之谤”,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
《广韵》则称:“薏苡,莲实也。”指莲子。清代黄元御 《玉楸药解》记载:“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这就不难理解其何以称“苡”了。不过,它的用法跟前两种又有所不同。清代汪绂《医林纂要》说:“去心连皮生嚼,最益人,能除烦、止渴、涩精、和血、止梦遗、调寒热。煮食仅治脾泄、久痢、厚肠胃,而交心肾之功减矣。更去皮,则无涩味,其功止于补脾而已。”《本草纲目》分析说:“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土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视耐老,以其权舆也。昔人治心肾不交,劳伤白浊,有清心莲子饮;补心肾,益精血,有瑞莲丸,皆得此理。”
故看似荒诞的传说背后,却往往包含许多合理的事实,由此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