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莫雄飞
“配对成功了,证明我们有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缘分,希望素不相识的他能早日康复。”在连续五天打了6针动员剂后,11月30日上午8时50分,杨阳(化名)在省人民医院开始正式采集造血干细胞,经过近5个小时,共采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253毫升,捐献过程十分顺利。南岳区志愿者杨阳成功完成了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捐献,成为衡阳市第25例、南岳区第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由于捐献造血干细胞有“双盲”原则,杨阳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身上宝贵的“生命火种”捐献给了谁,捐献到了哪里。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给了他人新生的希望。
今年40岁的杨阳,是南岳区经纬建筑设计公司的副总、国家二级注册结构师。2016年8月的一天,杨阳在一次无偿献血中,参加了南岳区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在了解情况后,他感慨地说:“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国家大力提倡的,如果每个人都不去捐,那开展这项工作就没什么意义了。如果多一个人加入,对病患来说就多一线希望。”他果断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 “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一员。从那天起,他就期待着这“百万分之一的缘分”的到来。
2020年7月13日,当中华骨髓库湖南分库通知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时,他没有丝毫犹豫,欣然答应捐献。
生活中的杨阳酷爱打篮球,长期的运动造就了他良好的身体素质,为能够顺利通过捐献前的严格体检和最后成功捐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阳的妻子是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在得知丈夫要去捐献时,既感到骄傲,又有些担心和疑虑,“捐献造血干细胞会不会伤害身体?”杨阳将自己咨询、了解到的医学知识详细告诉了妻子:“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抽取骨髓,而是通过外周血液采集造血干细胞,这是安全的。”经过几番沟通后,妻子的疑虑消除了,最终选择尊重杨阳的决定,并陪伴他经历了这场大爱奉献之旅。
“社会需要爱心,需要一种温暖和向上的力量,有很多人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也只是幸运地遇到了这样的机会而已。” 完成捐献后,杨阳平静地说出了自己质朴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