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胡波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精神科医生,除了解除患者的痛苦,最重要的是修补患者的心灵。”
胡波在农村长大,曾无数次看到村里的精神病患者遭人嫌弃的情景,听到患者家人的叹息。他从小就告诉自己,将来要做一名精神科医生,尽最大努力为患者解除病痛。
2005年7月,胡波大学毕业后,来到了衡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始了精神科医生的职业生涯。
在采访中,一位医生向笔者讲述了发生在胡波身上的真实故事。
十年前的一个傍晚,胡波在精神科重病区值班时,接诊了一名狂躁型精神病人,病人行为紊乱,挥拳打来,导致他的嘴唇破裂出血。他不顾自己的伤情,用纱布捂着嘴巴继续给病人做检查,还耐心地给家属做安抚工作,半个小时后将躁动病人安顿好。之后,胡波在同事的帮助下缝合包扎好伤口,又继续坚持上班。
胡波说:“在日常工作中,有些病人可能突然就上前来抓我的手、撕扯衣服,还咬人,乱吐唾沫甚至扔大便。但想到病人的痛苦、家属内心的煎熬,这些就都算不了什么。这不仅是心理的考验,更是对职业精神的历练。”
2012年,胡波接诊了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患者每天不吃不喝,不语不动,躺在床上默默流泪。由于患者由救助站送来,没有家人,胡波每天耐心劝说,一日三餐给患者喂水喂饭,有时患者把水和饭吐在他脸上和身上,他也不为所动。为了不让患者长时间躺在床上长褥疮,他每天都为患者翻身或者架着患者走动一会。因为长时间少食或不食,患者营养差,胡波自己出钱给患者买牛奶喝,补充营养。一个月后,患者症状好转,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胡波说:“医生不仅要有好医术,还要有仁心。”
由于精神病人大多不好动、不愿动,为了帮助他们早日康复,胡波常常让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拖拖地板、擦擦窗户。胡波还经常掏钱买食品给患者吃,以此进行鼓励。
胡波的同事说:“住院病人有什么生活困难,他都挂在心上。病人没有零花钱,缺少衣服,他都一一解决。无数次自己掏钱给困难的病人,还把自己的衣物送给病人。他在潜移默化中,改善了病人的情绪,履行着一名医生的责任。”
带着沉甸甸的责任,胡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2011年晋升为精神科主治医师,医院派他到祁东县白地市镇康复站基层工作,基层医院条件艰苦,没有节假日,他天天与患者同吃同睡,对每一位住院病人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精神病人病情易反复,需要长期服药,因此,胡波总会留下电话,便于病人家属及时报告病人服药情况;他多次义务在各社区街道发放《精神卫生手册》,并讲解手册内容。2017年,胡波晋升为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对于精神科医生的工作,胡波深有体会:“要想为精神病人服好务,不仅要表现在语言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中,必须用心去服务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