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五月,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雁城大地,我背着行囊走出了单位大门,向着我的驻村扶贫点——衡阳县三湖镇联洋村进发……”这是去年6月4日,市委网信办派驻联洋村的扶贫队长郑海青创办微信自媒体后写下的第一篇“扶贫日记”。
从此,郑海青便和联洋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多的网友通过一篇篇真挚感人的扶贫纪实文章了解这个小乡村,并通过微信转账、阅读打赏等方式为贫困户和孩子们送上爱心。
甘泉完小“最受欢迎的人”
去年6月,与甘泉完小的孩子们在极其简陋的乒乓球台上打了一场球,郑海青深感乡村小学体育基础设施亟待改善,于是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布题为《乡村小学,农家孩子梦想开始的地方》的扶贫日记。
这篇扶贫日记立即引发一场公益热潮,许多人开始关注甘泉完小,并踊跃捐款、助教。
湖南乐鞠体育产业集团向学校捐赠了价值5万元的体育用品;市青少年宫走进校园开展送教活动,并送去价值1万余元的电脑、音响、图书等物资;市教科院组织优秀教师前来授课,市八中捐赠一批价值3万元的教学物资;市小红人志愿者协会为贫困学生送去50个包括棉衣、棉鞋、帽子等用品在内的“温暖包”……
“郑海青如今是甘泉完小‘最受欢迎的人’。”甘泉完小校长彭斌告诉记者一件充满暖意的小事:一位40多岁的女校工,因丈夫去世,多年来靠着微薄的工资独自抚养儿子,而儿子却在高考前被查出患有脑瘤。得知情况后,郑海青帮发微信朋友圈卖土特产,仅去年就为这位女校工卖出价值1万多元的农产品。
许多亲戚朋友通过郑海青的扶贫日记得知联洋村的情况之后,纷纷“下单”,让他担任大家的“特派快递员”。每到周末回城,郑海青车子后备箱、后排座位都满载着土鸡、鸡蛋、菜油和贫困户们致富的希望。远在北京、天津的同学也托他邮寄渣江米粉。
为百岁老人圆新房梦
去年12月,在贫困户唐立生新建的安居房里,郑海青将筹集的4万元现金交到他手中,嘱咐其尽快完成房屋的扫尾工程,争取在春节前搬进新居。唐立生的母亲——102岁的王桂英老人喜极而泣:“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进这么好新房子……”
今年74岁的唐立生与妻子常年多病,还要侍奉百岁高龄的老母亲,一家人挤在一栋破旧泥砖房里。了解到唐立生一家面临的困境后,郑海青迅速与镇村两级干部研究制定危房改造方案,按扶贫政策为唐立生一家落实了3.5万元危房改造资金。
尽管如此,新建房屋仍有不小的资金缺口。在郑海青的协调帮助下,市委网信办联合市新媒体协会、市网络作家协会发出“为百岁老人圆新房梦”的捐款倡议,发动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奉献爱心,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微信朋友圈等互联网传播手段广泛发布认捐消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短短几天时间就筹集到了4万元。
郑海青表示,每一篇扶贫日记的背后,都有全体驻村扶贫队员和后盾单位的努力付出。“我会把扶贫日记一直写下去。”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日记让更多的人关注脱贫工作、支持扶贫工作,让联洋村的村民不再因为贫困而束缚自己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