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核心在党。我市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助力脱贫攻坚,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较好成效。近年来,全市共派出1728支驻村工作队、4157名驻村工作队员,实现了贫困村、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一村一队”全覆盖。驻村工作队员筑牢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点燃了大家脱贫攻坚的热情和斗志,实现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目前全市已有6.03万户20.77万贫困人口脱贫,214个省定贫困村摘帽,唯一的贫困县祁东县已脱贫摘帽,全市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94%。
党员引领,带动村民致富
脱贫攻坚工作中,耒阳市突出党建引领,用“党建+扶贫”将各项工作、各类资源、各方力量靶向聚焦,全面盘活脱贫一盘棋,探索出多个产业并举、协调可持续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耒阳市淝田镇红旗村共产党员段茂桂充分发挥党员致富能手的“双带”作用。他看到本村传统的高粱扫帚制作加工业日渐萎缩后,率先从江西萍乡引进铁草种植技术,并探索用铁草制作扫帚,由于铁草茎秆坚硬、制作的扫帚不易折断和脱落,深受市场欢迎。
在段茂桂的带领下,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30多户群众种植铁草,总种植面积1000余亩,每亩铁草收获的茎秆至少可制作1000把扫帚,按3.5元每把扫帚的市场均价,全村种植铁草的群众每年创收总额达350万元。还搭乘“一带一路”的东风,淝田镇制作的扫帚成功打入东南亚市场,销量供不应求。
“如今村民在家种铁草、办农家乐,每个家庭年平均收入达6万元,连好多在外打工的后生都回来做事了。”盘算着今年的收入,段茂桂的心里像喝了蜂蜜一样,甜滋滋的。“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创新模式,实现村强民富
祁东县灵官镇枣园村地处偏远高寒山区,平均海拔达800多米,村里自然资源丰富,盛产各种纯绿色的山珍干货,但由于山路陡峭、交通不便,山里种植的东西卖不出,山下的东西挑不进。2015年,灵官镇扶贫干部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把村里的传统农产品通过网店销售出去,肯定能帮助村民脱贫增收”。
这个大胆的想法迅速被驻村扶贫干部和村“两委”付诸行动:将闲置出来的老村部作为电商基地,多方筹资50余万元拉通网络专线,邀请在外创业的电商李方卿回乡发展。不久后祁东县第一家农产品村内电商平台成功搭建,红薯、菱果、葛根花、笋干等这些“山货”被挂在网上成了“紧俏货”。
据悉,2017年,枣园村电商平台累积为老百姓卖出了总价值近600万元的农副产品,贫困户平均纯收入增收2000余元,间接带动全镇近100余户老百姓增收致富。
通过复制推广枣园村的“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的模式,目前,祁东31个“十三五”贫困村都已经因地制宜建立了自己的脱贫产业,让产业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今年4月,祁东县正式宣布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