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心元,又名潘心源,1903年1月24日出生在湖南浏阳县丰裕伍佳渡(今浏阳市永安镇丰裕社区)。潘心元自小思想活跃,1921年夏,他考入长沙市岳云中学,与田波扬等同乡创办“浏北新民社”,出版《新民》社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192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底,中共湘区委员会派潘心元到浏阳,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协助夏明翰建立浏阳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1926年10月,潘心元主持召开中共浏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建立中共浏阳县委,任书记。1927年2月,组织农民武装,建立浏阳工农义勇队,任党代表。同年四五月间,潘心元出席在武汉召开的党的五大,支持毛泽东等提出的武装工农的主张。
1927年5月21日,马日事变发生,湖南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潘心元对妻子说:“我的头是钢铸铁浇的,对革命是至死不移的。”“革命不成功,我是誓不罢休的。”
马日事变发生后,潘心元率领近万名浏阳农军参加围攻长沙的斗争。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出席了毛泽东在安源召开的秋收起义军事会议,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党代表。在陪同毛泽东指挥秋收起义途中路遇国民党地方武装,他机智勇敢地掩护毛泽东脱险。
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潘心元留在平江、浏阳、醴陵地区组建游击队,与平浏醴特委书记夏明翰一起组织开展游击斗争。1928年,任湘东特委副书记,带领游击队支持彭德怀等领导的平江起义。同年冬,他任湖南省委委员、农民部部长。
1929年,潘心元任中央巡视员,到湘赣红军中传达党的六大精神。1930年2月当选为红四、五、六军总前委常委,曾任红三军代理政委、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参加了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之战。期间,他多次往来于上海与苏区之间,传达党中央指示,向中央报告秋收起义和红军斗争的情况。
1930年8月,潘心元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提交了《巡视湘鄂赣三省红军之报告》。同年9月,由周恩来安排,潘心元赴浙南地区巡视党务工作和军事工作,同时任浙南红十三军政委。1930年12月,因叛徒出卖,潘心元在浙江省玉环县被捕,英勇不屈,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浏阳市党史办主任罗业永告诉记者,直到20世纪80年代,潘家后人和浙江当地政府才确认玉环县苔山岛上的潘姓烈士墓就是潘心元的墓,这时距他牺牲已经50多年了。
罗业永说,潘心元牺牲近90年,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冲淡不了他的伟大功绩和革命精神,更冲淡不了人们对他深深的思念。
(据新华社)
潘心元像(资料照片)
郭凤韶:热血铸就红梅开
郭凤韶像(资料照片)
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第二厅,陈列着一幅题名为《且向百花头上开》的红梅图。画面上,一块顽石突立中央,把一旁的梅树枝条挤压得低垂着头,而在那低垂着的枝条上,一朵朵红梅正在顽强地盛开着。这红梅像极了此画的作者——郭凤韶。
郭凤韶,1911年生于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县。父亲曾是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在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家庭熏陶下,她从小就反对封建迷信和礼教,怀有拯救祖国和民族的雄心壮志。
1925年,郭凤韶考入临海女子师范,参加了由进步青年组织的乙丑读书社。她阅读了《新青年》《彷徨》《呐喊》等大量进步书籍和刊物,思想觉悟逐步提高。1926年底,她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反动当局大肆逮捕和屠杀共产党员和读书社成员,有人劝郭凤韶退社,郭凤韶却坚定地说:“革命是我第一生命,我决不退社!”
1929年,郭凤韶考入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1930年,她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党的小组长,不久又担任中共南京市委地下交通员,经常只身往来于市委和晓庄之间,传递情报和文件。
1930年,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南京政府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四三惨案”。在中共南京市委的领导下,南京的爱国学生进行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暴政的示威游行。郭凤韶负责联络各大中学校,组织全市学生进行示威活动。她四处奔走,在街头宣传,与反动军警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学生的革命行动,使反动当局恨之入骨。同年4月8日,郭凤韶所在学校被反动当局查封,许多共产党员被捕。郭凤韶秘密转移到无锡,以教书为掩护继续革命工作。同年9月,她返回南京,准备参加营救被捕的同志,不幸被特务盯梢逮捕。
在狱中,郭凤韶受尽酷刑,被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她始终守口如瓶。每次从昏迷中醒来,总是怒斥敌人:“你们想用逮捕、屠杀的办法消灭共产党,是不可能的!”9月26日,郭凤韶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19岁。
2005年,郭凤韶烈士纪念馆在其临海故居落成。故居院落里的部分房间被设计为展厅,展现了郭凤韶文思敏捷、能歌善画的才华和以生命为笔、鲜血为墨的精彩一生。楼下展厅,有她文笔流畅的家书和惟妙惟肖的画作。
纪念馆工作人员章冬玲说,她常告诉来访的游客们,今时今日,进步英烈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依然在为我们这代人提供强大的“钙”和动力。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