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近年来,衡山县始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着力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推行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突破口,以“四加六代(即通过“党建+学习教育”“党建+技能培训”“党建+文体娱乐”“党建+便民服务”模式,为农村党员群众提供代办、代管、代缴、代购、代销、代诉等服务)”为主要内容,全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让广大党员群众学习不出村、购物不出村、销售不出村、创业不出村、缴费不出村、办事不出村,有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永和乡松坳村远教站点组织党员观看“两学一做”专题片
萱洲镇贺家山社区利用“智慧党建综合服务云平台”为村民代购机票
“本次党员大会,应到会76人,实到会68人,还有8名流动党员远程参会。”这是长江镇柘塘村召开党员集中学习会议时参会人数情况的通报。会场内安装了摄像头、麦克风等设备,外出流动党员通过安装APP,可以同步观看到会议场景、听到会议声音,并实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在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衡山县搭建了学习教育“上互联网、上电视、上广播、上手机”的“四上”平台,打造了一个多媒体“学习圈”,党员群众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学,进一步深化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当地电视台还开设了党员教育电视专栏,经常播放县内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事迹,突出先进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农村恢复传统广播喇叭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大力开展“村村响”工程,传播党的声音。
长江镇胜利村比较偏远,但是广播覆盖了所有的村民小组,每天在早、中、晚餐三个时间段,播报国内外和本地的新闻动态、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惠农惠民政策解读等内容,让许多村民在茶余饭后就能了解政策,倾听党的声音。
同时,该县还重点发挥手机传播的直接性和广泛性的优势,推广“共产党员”“红星云”等微信公众号,促进党员更方便地开展理论学习;开发“美丽乡村”APP,实现党员教育“地空”无缝对接;运营并推广“衡山微组工”微信公众号,更接地气地宣传本县党建动态,发布各类党建信息100余条,宣传先进典型20多名,订阅对象已达2000余人次,更有效地指导了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开展党内活动;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创建QQ、微信等交流平台500余个,每天推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内容,农村党组织通过交流平台为流动党员“送学”,让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党、流动不流失”,有效增强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依托“四上”学习平台,变“远在千里”为“近在咫尺”
开云镇山竹村举行自行车赛
振兴乡村首先得振兴农村产业。在加速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衡山县实施“领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把能力与担当作为村干部选拔的核心,动员“群众口碑好、带富能力强”的同志回家乡担任村“两委”干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长江镇胜利村和永和乡龙凤村的支部书记都有自己的产业,同时也带动村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长江镇柘塘村的致富带头人罗立人也在今年的换届选举中成功进入村“两委”。
按照“党支部+基地+经济合作组织+农户”模式,衡山县创建了“理想信念、先进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科教实践和历史”5大类型18个党员教育基地。通过党员示范引领,创办了辉竹药材种植、长兴养殖、人和竹木加工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0余个,打造了油茶林、九龙李、中药材、湘黄鸡、香西瓜、沃柑、竹木加工、优质稻特色产业村8个,带动了1000余名党员群众就业创业。
根据各村实际,衡山县人社局协助村级党组织,重点针对建筑装修、服装加工、玩具生产等就业密集型岗位开展就业培训,针对种养加工大户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开展创新创业培训。2015年以来,各综合服务中心开展的特色产业技术培训12次,针对农户开展的创业创新培训8次,直接输送到工业园区的就业技能培训12次。
开云镇山竹村以前是典型的农业村,以水稻种植为主。村干部立足本村实际,深度挖潜,组建了3个经济合作组织,重点发展牡丹、百合、中药材、油茶特色种植和生态旅游产业,解决劳动力就业500余人,实现了小农户和农业产业有机衔接。目前,山竹村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明星村”,许多省内外游客慕名前来休闲游玩。
党员“组队”致富带富,变“单兵作战”为“抱团发展”
长江镇胜利村举办广场舞比赛活动
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衡山县不断完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基础设施,配备了卡拉OK点歌机、投影仪、移动音箱、电视机等设备设施,接通网络,并对外开放免费WIFI。同时,该县还科学合理布局,设立了妇女之家、青少年活动家园、卫生计生室等15种功能室。
永和乡松坳村旁边就是小学和居民聚居点,服务中心建成以后,老人孩子们经常到农家书屋借阅图书,或者到棋牌室下棋聊天,或者到文体广场锻炼身体,或者通过亲情视频聊天室与家人见面聊天,“四点半课堂”的志愿者们则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作业和心理辅导。热爱公益事业的村民也在村部聚集,成立了“壹加壹公益协会”,并吸引了省内外200多位爱心人士加入,经常开展扶贫济困的志愿活动。
通过整合农家书屋、学用广场、“村村响”广播等功能,衡山县以远教设备为桥梁,组织党员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更好地发挥了村级活动场所的文化阵地作用。如开云镇山竹村已经连续3年举办了乡村生态旅游节,长江镇柘塘村的皮影戏舞台已经演出了近20场,其他几个综合服务中心几乎每年都举办了春节联欢会、七一汇演、重阳节汇演等文艺活动。这些丰富的文体娱乐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粮食,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靓丽风貌。
过去,村部冷冷清清,现在村部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每天前来办事、娱乐、休闲的村民络绎不绝。白天,大家可以在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学习、娱乐;晚上,大家可以在服务中心健身、跳舞等。萱洲镇贺家山村退休老教师陈迪贤感慨,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后,村里文体娱乐活动开展得多,打牌的人少了,学习、健身、跳舞的人多了,全村人的精气神更足了。
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变“冷冷清清”为“热闹非凡”
长江镇胜利村在农家书屋开展书法比赛
为了满足党员群众在信息时代的新需求,衡山县建立了集党务、村务、电子政务、政法服务、电子商务、“三农”服务、网上医务、生活服务等“八务”于一体的“智慧党建综合服务云平台”,以现有的县、乡政务服务中心为基础,打造了一个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线上、线下便民服务平台,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普通民众。
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对接30多个职能部门,通过直接办、网上办、代理办和指导办等方式,提供140余项服务事项,可为党员群众代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农村建房用地、党组织关系接转等公共服务事项,代为管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代购、代销农产品,代购飞机票、汽车票等,代缴电费、水费、有线费、手机话费等,代为村民反映诉求。如开云镇九龙村仅在2016年5月份就帮村民代缴电费、手机话费近5000元,代办老年优待证50余个,代缴养老保险近10万元,收发邮政快递100多件。
通过“六代”服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了“干部少跑腿、数据多跑路”,让基层党员群众真正享受到就近、便利、贴心的智能服务。“以前,我们缴费、办证很不方便,要到镇上或县里才能办。现在很方便,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了。”胜利村60多岁的唐正秋感慨村里的变化,为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竖起大拇指。
建立综合服务云平台,变“干部跑腿”为“数据跑路”
长江镇柘塘村远教站点组织留守老人、儿童与外出务工亲人视频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