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面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从8月26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传来好消息,该院全体干部职工备受鼓舞,对他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责任,他们责无旁贷,必须奋发有为,承担这一重大职责和历史使命
2017年08月30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领先国内的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
医学教育中心及临床科研中心
从8月26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传来好消息,该院全体干部职工备受鼓舞,对他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责任,他们责无旁贷,必须奋发有为,承担这一重大职责和历史使命
  ■本报记者  贺正香   通讯员   阳智波   苏冰悦

  解放思想,凝聚医院发展共识

  思想不解放,改革难落实;观念不转变,行动难跟上。在国家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中,该院必须认清历史责任,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坚持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首位;在实现南华大学“双一流”的跨越式征程中,该院必须紧跟形势,厘清发展思路、主动转型升级;在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该院必须振奋精神、转变思想,以内涵式发展强基础,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手段,主动迎难而上。

  面对新机遇、新要求、新挑战,医院想要顺利度过爬坡过坎的艰难期,加快推进省内先进、国内知名的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医学教育中心及临床科研中心的建设,就必须解放思想、凝聚医院发展共识,做到“四破四立”:一破面对改革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旧心态,树立激流勇进、敢于亮剑的进取意识;二破面对成绩沾沾自喜、老守田园的旧思维,树立居安思危、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三破对待工作胡乱作为、敷衍塞责的旧毛病,树立依规守矩、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四破对待病人态度冷漠、服务缺失的旧行为,树立大医精诚、弘敷仁爱、敬业为民的奉献意识。

  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医院管理现代化

  大医精诚、弘敷仁爱、敬业为民。

  围绕办医宗旨、功能定位、办医方向、管理体制及职工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制定《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章程》,并以此为统领,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议事规则、办事程序等,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67号),院长全面负责医疗、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院长办公会作为医院行政、业务议事决策机构,对讨论研究事项作出决定;进一步规范决策程序,对涉及医院发展规划、“三重一大”等重大事项以及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须经医院党委会研究讨论同意,保证党组织意图在决策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充分发挥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药事管理等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决策事项提供技术咨询和可行性论证;探索成立医院层面的理事会,对托管的医院及医疗联合体加强管理。

  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与医院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医院经营管理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充分听取职工意见。推进院务公开,落实职工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深化“院-科-组”三级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事权相宜和权责对应的原则,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院-科-组”三级管理架构,充分发挥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实行目标管理,形成决策科学、职责明确、管理规范、权责统一、监督有效的运行机制。

  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打造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反映了一座医院、一个地区医疗核心实力的强弱与服务水平的高低,是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综合体现。在南华大学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下,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各项医疗卫生工作全面推进,跨越发展,为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奠定了基础。

  一是加快优势学科群建设。在资金、人员配备等方面继续加强对内分泌与代谢病学、骨伤科、肿瘤防治等传统优势学科的建设,加大对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学科的投入。注重学科的平衡发展,培育外科学、麻醉学、儿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急诊医学、护理学等学科,使其在“十三五” 期间得到良好发展。

  二是加强亚专科建设。坚持以亚专科重点项目发展为切入点,从“团队培训、装备支持、薪酬激励、风险共担”四个方面着手,全力推进临床高、难、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三是推行临床科室医疗小组负责制。由主诊医师带领医疗小组,全权负责实施患者门诊、住院、手术、会诊、出院后随访等一系列医疗活动,独立核算,为病人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四是以手术、介入、放疗、急危重症联合救治为重点,组建多个跨专科联合诊疗组,建立联合诊疗运行机制,持续提升诊疗水平。

  以病人为中心,提升医疗护理服务水平

  如何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惠及百姓健康?南华大学附一医院结合自身优势,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管理措施。

  建立全员参与、覆盖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体系,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查房、分级护理、手术分级管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临床用血安全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疗质量内部公示制度等。加强重点科室、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技术的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合理检查、用药和治疗。

  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以急危重症临床基础为重点,着力培养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大力推进护理学科建设。坚持将基础护理做实,把专科护理做精,着力培养一批护理专家、专科护士及专病护士,力争获批国际伤口造口治疗师学校临床实践基地,新增湖南省专科护士培训基地1-2个,组建区域性伤口造口护理联盟、静脉输液管理联盟;成立住院服务中心,统筹全院床位安排,为患者提供一系列人性化住院前服务,实现“住院通知有人管,患者住院有人带,闲置床位有人调”。

  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高素质的医务人员是南华大学附一医院最可宝贵的财富。该院坚定不移地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将从根本上提高临床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一要推进医学专业建设。力争建成院级优质课程20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成立临床教学研究中心,力争每年立项校级教改课题20-30项,省级教改课题3-5项;争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冲击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借力“蓓蕾计划”、“天使深造计划”,每年遴选资助8-10名临床骨干青年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在全院建立1-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双语教学团队和PBL教学团队;定期举办各类教师培训班和教学比赛,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三要注重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不断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力求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患沟通评价体系;以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为依托,全面提升医院医护人员的临床技能水平,培养更多优秀复合型医学人才。

  实施创新驱动,提高临床科研能力 

  高水平的创新研究催生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创新科研管理模式,成立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整合全院科研资源,力争建成面积达10000平方米、总设备价值超过3000万元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心下设研究所,实行“大统一,小独立”的管理运行模式,促进科研资源的合理分配,加大科研的奖励力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临床研究公共平台的建设。利用医院丰富的临床标本资源和医疗数据,积极规划临床标本库和医疗大数据公共平台的建设,为进一步提升医院临床研究能力与水平奠定基础。

  推动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按照“大力引进人才、鼓励组建团队”的发展思路,结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从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引进高尖人才,建立专职科研队伍,孵化20个左右科研创新团队,其中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科研团队3-5个。

  加大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力度。逐步扩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严把生源质量关,不断提高其经济待遇,使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成为医院科研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攻坚克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注重科学设岗,进一步推进岗位分层分类管理。在科学定编定岗的基础上,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改进人事聘用制度,实现分层管理,建立一个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可升可降,重业绩与贡献,向关键岗位倾斜的用人机制。对机关、后勤管理岗位积极探索职员制管理模式。

  优化绩效考核体系,促进分配制度改革。根据不同岗位的技术含量、风险承担程度及工作量大小,结合知识要素、技术要素、管理要素、责任要素等进行综合考量,制定各类岗位的纵向分配阶梯和同类岗位的横向薪酬分配标准。对于高层次人才积极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在养老保险改革中引入职业年金,进一步提高职工福利待遇。

  深化人事编制制度改革。探索招聘医院编制员工,优化医院职工编制结构。

  内培外引,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春风化雨,陶铸精英;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一代代南华附一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不断推进内培外引,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坚持人才自主培养。坚持院校培养主渠道,充分鼓励在职人员提高学历;深入开展继续教育,采取短期与长期、经常性与特殊性、群体与个人、国内与国外等多种形式,加强在职人员培养;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通过技术交流、合作研究与实验室互访等多种形式,开拓视野,搭建桥梁、增长知识,加速后备学科带头人培养,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按照“突出重点、按需引进、优化结构、确保质量”的原则,突出“高、精、尖”导向,重点引进能突破关键技术、推进学科升级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着力引进具有博士学位与留学经历的后备学科带头人,并按需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与专职科研人员,打造发展平台,凸显事业留人。

  建立考核激励及退出机制。逐步建立、完善以岗位设置和聘任为基础,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考核激励体系,全面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对医院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基本实现医院空间布局科学、功能分区合理、内部运行流畅、环境舒适优美。至2021年,完成内科楼建设,力争院内停车位达2000个,启动科教楼、急诊综合楼的建设工作。全力推进医院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构建“智慧型医院”信息综合数据管理应用集成平台,完成以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的临床医技应用“前台”,完成以HRP系统和办公无纸化系统为核心的医院营运管理“后台”,完成基于移动医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为核心的院内外沟通“平台”建设。

  改善民生,提升师生员工幸福指数

  统筹民生改善与事业发展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尊重人才、体现价值,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让医院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职工。

  建设“满意”食堂,开设“幸福午餐”,为职工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餐饮服务。健全职工大病补助机制,开设减压门诊,全方位关注职工身心健康。关心关爱青年职工的职业成长、心理健康及婚恋家庭问题,创新活动载体,帮助青年职工健康成长。

  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老同志,较好地解决老同志就医、生活等多方面的困难,不断增强老同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经常向老同志通报医院发展的状况,听取他们对医院工作的意见,发挥老同志在医院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帮扶困难职工,发挥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在建立和完善职工保障体系中“拾遗补缺、救急济难”的作用,切实做好对困难职工的帮困救助工作。

  如何让医疗安全真正接地气?南华大学附一医院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较为完备的“职业安全”计划,为创建平安医院提供了“引擎动力”。不断完善医务人员职业风险的保障和安全防范机制,积极建立医务人员的精神抚慰制度、职业风险的保障制度及安保制度,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切实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力争医院内部医患纠纷、刑事案件、治安事件和安全隐患明显减少,医院治安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医患纠纷调解处置机制逐步完善,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借得春风踏歌行,破茧化蝶无穷期。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提出了六大目标、六大改革、六大民生,为全院职工指明了奋斗方向,规划了美好蓝图,该院全体干部职工更是备受鼓舞,对他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政治责任,他们责无旁贷,必须奋发有为,决心将该院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医学教育中心及临床科研中心。

  8月26日,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和《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医院新一届党委、纪委领导班子。刘江华当选党委书记,彭秀达、王文军当选党委副书记,宁曼荣当选纪委书记,康星移当选纪委副书记。

  走过辉煌74年发展历程的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决心要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承担重任,有所作为,以健康梦护航中国梦。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医学教育中心及临床科研中心是该院新一届党委班子及全院职工的历史使命。

  护士为患者送上鲜花与祝福

  一流的环境

  国内一流的设备

  会议现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打造领先国内的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 医学教育中心及临床科研中心
衡阳日报版面八A08打造领先国内的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
医学教育中心及临床科研中心
2017-08-30 2 2017年08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