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民银行衡阳市中心支行在扶贫攻坚中,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突出“产业扶贫”重点,以再贷款示范点建设为抓手,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精准对接、主办银行牵头、信贷方式创新等举措,努力打造“产业引领、企业带动、金融助推、财政支撑”的精准扶贫衡阳样本,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因地制宜选产业
建立扶贫产业项目库。立足全市322个贫困村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技术支撑等因素,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围绕“三特”(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农村经济,联合市农委、扶贫办建立产业扶贫项目431个,重点培育优质稻、油茶、畜禽养殖、蔬菜、茶叶等7大产业,建设15个示范点,对接31个重点产业项目。
发展扶贫主导产业带。结合市场需求,加快发展和壮大扶贫主导产业,发展专业生产区和各类专业乡镇、专业村,建立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扶贫主导产业带,目前全市已建成3个粮食综合产业园和21个特色粮食产业园、2个蔬菜综合产业园和40个特色蔬菜产业园、64个畜禽及水产养殖产业园,以及有机稻、黄花菜、席草、中秋酥脆枣、葡萄、早熟梨等地方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有效激发贫困农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全市“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发展到525个,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基地”3个,农业领域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占全市国家级品牌总量近70%,国家地理标识农产品认证7个。
信用评级择企业
开展信用评级。对全市7.4万户专业大户、2892个家庭农场、45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38家市级农业林业龙头企业开展信用评级,选择89家有意愿、有实力、带动能力强、守信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与全市322个村结成利益共同体。
建立扶贫名录清单。对参与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名录清单,包括参与主体、基本经营情况、带动贫困人口情况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等内容。对接清单信息经当地农业、扶贫、人民银行、银行机构共同认定,实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原则上按一年一次的频率更新。
完善主办银行制度。针对清单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其开户银行作为主办银行,与参与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一对一”跟踪服务,签订合作协议,约定双方责、权、利。衡州农商行开发设计的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包含农户基本信息、征信信息、资产负债信息、社保信息、涉农补贴等11大类)已于7月份开始试运行,成为农户融资的信用“通行证”。
“四方”对接帮扶。督促各县(市)区政府、主办银行、扶贫名录清单企业、贫困户签订四方对接帮扶协议,通过政府引导产业,项目连主体,主体带贫困户,推动信贷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上半年对全市322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3049人开展了评级授信,实现了参评率达到100%,授信率达到85%的目标,已累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2.6亿元,涉及贫困农户6412户。全市有141个贫困村、89家企业开展了产业扶贫项目对接,通过入股、分红、解决就业等形式带动贫困人口2.3万人脱贫。
合力扶持助产业
加大财政投入。衡阳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意见》,在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620万元的基础上,又增加2500万元,同比增长150%,12个县(市)区财政投入达到2.44亿元,增长81.9%。为支持油茶产业发展,市政府又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发展资金,各县(市)财政每年配套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近年来,常宁、耒阳两市每年财政拿出补贴资金远超3000万元。上半年,全市统筹整合了11726万元财政涉农资金用于金融精准扶贫,其中,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5733万元。用于扶贫贷款贴息439万元,保费补贴3612万元,完善担保体系1400万元,用于融资有关奖励49万元,用于金融扶贫服务站建设等工作奖补31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补贴资金462万元,财政资金撬动效应明显,社会资金参与脱贫攻坚投入资金达到15.6亿元,受益的贫困群众达20万人。
示范点政策导向。人民银行衡阳市中心支行规定,按支农、扶贫、支小再贷款每新增5000万元以上创建一个示范点,对创建示范点的法人机构实行政策优惠,实行支农、扶贫、支小再贷款额度倾斜,实行进入银行间市场、发行大额同业存单、开展创新业务试点等政策倾斜,实行综合评估考核加分的政策倾斜。示范点的创建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金融精准扶贫、金融支持特色扶贫产业发展、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结合。在全市已建立支农再贷款示范点5个、支小再贷款示范点(示范园区)3个,扶贫再贷款示范点4个,以示范点带产业,以示范点连企业,以示范点接贫困农户,实现了产业、项目、企业、贫困户四方融合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上半年全辖共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3亿元,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15.15亿元,办理再贴现10.89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比年初增加42.32亿元,到位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投放4.04亿元贷款,专项基金1.18亿元。
信贷模式创新。各类扶贫信贷产品推陈出新,如耒阳市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全国试点以来,积极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确权颁证、评估交易、抵押物处置,风险补偿、财政贴息、担保增信机制等方面创新,发放农房抵押贷款246笔,金额1.12亿元。各银行机构根据自身业务特点,为贫困农户量身定制了富农贷、农民安家贷、养老贷、助业贷、光富贷、惠农担-粮食贷等信贷产品,满足贫困户不同的资金需求。上半年全市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40.93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贷款余额6.03亿元,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7.86亿元,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26.94亿元。
精准施策惠农户
针对不同贫困人群,采用不同的帮扶方式,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的扶贫产业化联合体,实现产业、要素、利益全联结,确保贫困农户真正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使产业发展和精准脱贫同步推进。
一是“电商+贫困户”的电商扶贫模式。祁东县本土电商“农民伯伯”上线运行,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通过电商企业与贫困户签约订单,以小额信用贷款方式扶持贫困户从事农业生产,再把贫困户的农产品放到电商企业进行销售。目前全县55个贫困村,有40余个村进行三站融合,为贫困村销售农特产品1200余万元,带动了1000多名贫困户就业增收。祁东有吉食品在“阿里巴巴”开设“特色中国·湖南馆”分馆,通过网络销售黄花菜100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亿元。上半年,祁东县通过京东、淘宝、“农民伯伯”等电商平台实现销售收入3亿多元,电商脱贫农户达1.5万户。
二是“龙头农业企业+贫困户”的帮扶模式。衡阳县角山米业采取“委托帮扶”“直接帮扶”“务工帮扶”三种模式,通过“入股分红、租金收入、工资收入”的方式与贫困户签订协议,衡州农商行发放小额扶贫信贷8173万元,2093户贫困农户入股或承包经营,每户每年增收2000元以上。祁东县吉祥食品采用“订单农业”模式,辐射带动12个乡镇11万户农户种植黄花菜,带动贫困户2000多户。
三是“园区+贫困户”的绿色扶贫模式。衡阳农商行以力丰农业为依托创建支农再贷款示范点,该农业示范园已流转土地6000多亩,完成了早熟梨、三红柚、酥脆枣等1700亩特色水果种植,通过“公司+园区+贫困户”的形式,为本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已与62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带动周边农户300多户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