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易成章 通讯员 邹中奇 张钧
还有半个月,衡南县硫市镇新华村的百亩罗汉果基地将进入种植阶段。基地由市人民检察院驻村扶贫工作队出资建设,承担着为新华村贫困户“造血”的重要任务。
大约一年前,市检察院扶贫工作队正式进驻新华村,并定下工作目标:3年后“贫困村脱帽,贫困户脱贫”。
14个村民小组实现公路互联互通,45户贫困户“一对一”精准结对帮扶……无论整体还是局部,新华村的面貌都正在改变,而罗汉果基地只是扶贫工作队努力后的成果之一。累计已达370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无疑为新华村“旧貌换新颜”增添了巨大底气。
“一号工程”,全村互联互通
新华村地形狭长,东西长达5公里,14个村民小组无公路相通。
交通不便是长期制约新华村发展的瓶颈,村民们解决问题的愿望强烈却又无能为力。市检察院扶贫工作队进村之后,将修通全村道路列为“一号工程”。
为勘察线路,工作人员层反复5次实地察看,累计步行路程50公里。最终规划出的方案,投资最省、占用耕地最少、受益面最大、村民共识最广。
为抢抓天气尽快修通村路,2015年国庆期间,工作队依然在村里忙碌。施工过程中,面对少数村民阻工闹事,工作队还必须赶到现场调处矛盾,耐心细致地做通村民思想工作。
当年11月,投资50万元、全长3公里的村路,终于在冬汛前修通,新华村14个村民小组首次得以互联互通。工作队还帮助村民修建进户路10条,安装排水涵管16处,全村交通条件实现质的飞跃。
修路过程中,新屋组村民反映原来的进组路狭窄坡陡弯多,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存在安全隐患。工作队及时听取村民意见,协调道路公司新修进组路一条,消除了安全隐患。
产业扶贫,增强村民“造血”功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的关键,在于让帮扶对象掌握脱贫技能和途径,这已是社会共识。
为科学规划新华村产业扶贫项目,市检察院扶贫工作队邀请了湖南农大两名教授专程来新华村考察,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两位教授还给全体村民开办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讲座。同时,工作人员申请市发改委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农艺师仇振华为科技特派员,为村民发展产业提供技术指导。组织村民成立了衡南新华宜信种养专业合作社,动员贫困户加入合作社。
前期,工作人员还煞费苦心地了解各种特色种养业的投资效益、周期和风险,以便为村民选准产业发展项目。从2015年10月至12月,工作人员跑遍衡南县三塘、谭子山、廖田、洲市、云集、宝盖等乡镇,并到邵东县参观学习,先后考察了有机玫瑰、蔬菜、油茶、枣树、柚子、玉竹和罗汉果等种植产业。
经综合比较,工作人员选定罗汉果种植——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风险低和包销售五大显著优点,是他们考虑的关键。经征求村两委和村民代表意见后,工作队出资建好罗汉果种植基地,贫困户自愿承包种植。种植收益上缴部分由“村两委”分配给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五保户,剩余收益归承包贫困户所有。
目前,新华村100亩罗汉果种植基地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今年4月初即可种植,年底就能收获。
同时,工作队还将根据贫困户的意愿,统一采购牛、羊、猪、鸡、鸭等种畜种禽,无偿赠送给贫困户养殖,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精准扶贫,与45户贫困户结对
新华村村民蒋某年龄大,并身患多种疾病,家境十分贫困,至今住在土坯危房中,养女小娟也因贫辍学。
在工作队员与其结成帮扶对子后,经多方努力和协调,为蒋某新建了房屋。小娟也得以重返校园。
目前,市检察院45名正科级以上干部与新华村45户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队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的不同,将贫困对象进行分类梳理,分别落实三个“1+1”,即一户一名帮扶人员、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个增收项目,实现对症下药,精准扶贫。
去年,工作队动员5户贫困户发展生猪等养殖产业,每户奖励4000元,共计奖励生产资金2万元。帮助3名辍学学生重返校园,资助6名贫困学子,每人补助生活费2000元,共计补助贫困学子1.2万元。资助大病贫困户5户,每户补助医疗费2000元,共计补助大病贫困户1万元。垫资10万元帮助7户贫困户改建危房,出资7000元帮助贫困户封加安翻修屋顶,已经全部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