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建华
最初知道大营驿这个地名,我是在衡阳市人民政府1986年编印的《衡阳市地名志》一书中见到,P504祁东县“大云市”词条如是说:“大云市,集镇名。在祁东县城西10公里,为大云市乡人民政府(今已并入双桥镇)驻地。因旧时当官道,曾设驿站。南宋名将岳飞统率大军驻营于此,因名大营驿,后演变为大云市。有合(铺)面街道,长约300米,人口约330。镇中设有圩场,附近盛产茶油、茶叶。镇侧原有金沙(山)寺,寺内原有岳飞《题大营驿壁》石碑,为明散文家唐顺之之父(唐珤)官永州时所勒,顺之为文以记其事。”词条还提到有不少旧时文人题咏石刻,均与岳飞事功及遭遇有关,如祁阳县令李树谷有句云:“两河战胜功非我,三字狱成事在天。泪洒湖湘千里月,神驰沙漠万重烟。”又,邑人周梅轩有句云:“十年尘土功无比,半壁河山愤不平。郁郁至今祠畔树,虬枝都作向南横。”可惜碑石都已湮佚,难以复寻。1992年版《祁东县志》“大事记”亦云:“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七月,岳飞破曹成,返回中,在今祁东大云市(亦称大营市)题壁抒怀,后人在此兴修岳圣殿,以作纪念。”
“营”和“云”两个字,在衡阳、祁东方言中都念“云(yún)”,因而出现各种文本的“大营”与“大云”之说,本文从《鄂国金佗稡编》之说统称大营驿。2020年7月11日,2021年6月5日,我曾偕友人两度游大营驿,皆因读近人周策纵《大营市》一文而感兴趣。周姓是当地的巨族,周家是民国时期的名门,周策纵本人则是蜚声海内外的汉学大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兼历史系终身教授。他家竹山湾离大营市很近,大概只有一公里左右,旧时铺的是一条青石板窄路,现今已有宽敞畅通的马路。
大营驿街上虽然显得萧条落寞,但圩场还在,人口不多,大都乔迁县城或其他地方去了。我们从街上漫步走过的时候,随便问一个当地百姓,男女老少都知道岳王爷岳飞,都知道“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都知道岳飞曩年驻兵大营驿,年高识字者甚至知晓曹成其人。而岳飞能来到当时偏僻的南荒大营驿,的确与宋史中的一代枭雄曹成有关。
《岳飞传》中曹成被写成“逆贼”“流寇”,记得这个名字的可能不会太多,但知道《说岳全传》中岳飞麾下猛将杨再兴的肯定不少,他曾试图单骑擒拿金兀术,失败后仍能单骑而还。话说这杨再兴原是曹成部将,后来降于岳飞,可见曹成也非等闲之辈。曹成是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因杀人投军,跟随名臣宗泽参加过第二次开封保卫战。靖康之变(1127年)后,曹成树起抗金大旗,收拢溃散军兵,被推举为“中华盟主”。绍兴元年(1131年),曹成接受朝廷招安,被封为荣州团练使、知郢州。他带领数万大军转战驻扎攸县(今湖南攸县),拥兵自重,不受节制,祸乱一方。翌年正月,朝廷任命都统制岳飞为权知潭州(今长沙)兼权荆湖东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前往讨伐侵扰湖南、两广的曹成。岳飞先向曹成晓谕上意,劝其投降,可曹成执意不从。经过数月鏖战,岳飞大败曹成于全、桂、贺、连诸州,曹成败走邵州(治今湖南邵阳),最终接受韩世忠招安。
岳飞得胜班师,率所部八千余人马,仍往江州(今江西九江)驻防,守卫长江中游。当年七月初,大军经过湖南祁阳(1952年4月25日,祁阳县析置祁阳、祁东二县,大营驿属今祁东县双桥镇),岳飞写了一则日记,题于大营驿墙壁上,其文曰:“权湖南帅岳飞被旨讨贼曹成,自桂岭平荡巢穴,二广、湖湘悉皆安妥。痛念二圣远狩沙漠,天下靡宁,誓竭忠孝。赖社稷威灵,君相贤圣,他日扫清胡虏,复归故国,迎两宫还朝,宽天子宵旰之忧,此所志也。顾蜂蚁之群,岂足为功!过此,因留于壁。绍兴二年七月初七日。”
这篇文字非常清楚地表明,背上刺记“精忠报国”四字的岳飞,念念不忘报君父之仇、雪国家之耻,忠君爱国的思想已经深入其骨髓灵魂之中。因而后来《满江红·写怀》的问世,实乃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即便平定了流窜湖广的“曹贼”,也只是荡平“蜂蚁之群,岂足为功”,其夙志就是“扫清胡虏,复归故国,迎两宫还朝”。就像红学泰斗周汝昌所说:“不思作伪者大抵浅薄妄人,笔下能有如许高怀远致乎?”然而,古代臣子本应有的道义和责任,恰巧触痛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敏感神经。需知赵构之所以能做皇帝,是因为金兀术掳走了“二圣”(父皇徽宗和皇兄钦宗),倘若真的“两宫还朝”,高宗的龙椅还能坐得稳吗?弄不好只有死路一条。所谓“宽天子宵旰之忧”,其实只是岳飞的一厢情愿罢了。封建社会的君王向来刻薄寡恩,与其让自己死,不如让别人死。既然岳飞口口声声要“扫清胡虏,复归故国”,兼之手握十万雄兵,“岳家军”只知有岳不知有赵,为了防止其尾大不掉,对不住了,岳鹏举大元帅,朕只能借宰相秦桧的东窗,暗中施下阴毒之计。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岳飞受“拉肋(猛击胸肋)”之刑(一说为饮鸩服毒),在大理寺狱中遇害,享年39岁,供状上只留下八个字的绝笔:“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大营驿题壁文字收录在《鄂国金佗稡编·卷十九》及《武穆家集·卷十·公牍》,古祁阳县当地有庙塑其金身。我来游大营驿时,关岳殿与几尊塑像早已被毁,但民国五年(1916年)出生于斯的周策纵《大营市》中有记载:“岳飞驻扎以后,过了许多年,大营市修了一所宫殿式的房子,里面有两个并排的殿,一个是岳飞的殿,另一个是关公的殿。关岳殿的瓦都是金碧辉煌,殿前大红柱子要有两人才能合抱那么大。地上铺着很好的烧砖,墙壁都是粉漆的。岳飞的殿里有岳飞的像,比实际的人要大好几倍。他是白脸,好像有些胡须,端坐在帐里,一边站着他的儿子岳云,另一边站着他的部将张宪。岳云手里捧着一颗用布裹着的印,张宪手里拿着一把刀,他们也比实际的人高大很多。”
《大营市》中还写到:岳飞正殿对面有一个碑亭,里面竖着许多高大的石碑,有些碑文是讲岳飞事迹的。“碑亭前面,有两个木头栏杆拦起来的小方形框框,有点像牢狱似的,里面跪着两个石头刻的像:一个是秦桧,一个是秦桧的妻子。那时有些小伙子,可能还有一些乡下人,痛恨秦桧,就跑到他头上去撒尿,弄得很脏。”根据周策纵的记忆,“大营市的关岳殿和连在后面的金山寺,都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头。”如今这两处建筑早已圮废,改造成了一所敬老院。但两个大殿对面的二层楼戏台还在,将要坍塌的戏台前仍然有着大片空地,几棵香樟树绿意蓊郁,让院中弥漫着阴沉沉的气息。
经当地几位周姓老翁指点,我们在离古戏台几百米远的另一条街上,从一户做豆腐的谢姓人家房后,亲眼见到了沟渠边一块清代石碑,上镌《宋武穆岳公忠义碑》,用水稍稍清洗,“权湖南帅岳飞……绍兴二年七月初七日”等102字清晰可辨。碑左另有一篇82字《附题广德军金沙寺壁记》:“余驻大兵宜兴,沿途干王事,过此陪僧僚谒金仙,徘徊暂憩,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往。然俟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建炎四年四月十三日,河朔岳飞题。”建炎四年是公元1130年,时在岳飞征剿曹成之前。碑刻落款时间:“乾隆四十九(年),岁次甲辰仲冬月谷旦。”推算时在公元1784年冬天,距今已有239年之久。结合大营驿题壁“痛念二圣远狩沙漠,天下靡宁,誓竭忠孝”,这篇文字同样彰显了岳飞“天日昭昭”之心。因而再去争议《满江红·写怀》是不是岳飞所撰,似乎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同时,我想起邓广铭教授往昔断言:“我的回答是全称肯定的:岳飞有谱写歌词的能力,这首《满江红》词确实是岳飞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