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华
一、匈奴族概说
匈奴,亦称“胡”,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据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史记·匈奴列传》[集解]云:“淳维,匈奴始祖名。”又服虔云:“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又韦昭云:汉曰匈奴,荤粥其别名。
《汉书·匈奴传》载曰:“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战国时,始称匈奴,活动于秦、赵、燕以北地区。”
又《晋书·北狄匈奴传》载:“匈奴之类,总谓之北狄。夏曰薰鬻,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
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建立奴隶制军事政权,辖地包括今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拥有骑兵三十万,势力强大,不断南下进行武装掠夺。汉初因国力不强,汉高祖刘邦以宗女为公主,下嫁匈奴王冒顿单于,对其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转采取攻势,多次进军漠北,重创匈奴,使其力量渐衰,从此一蹶不振。随后,其统治集团又发生内讧。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呼韩邪单于归附西汉,其后六七十年间,汉与匈奴之间友好相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边城晏闭、牛羊遍野的和平景象。
两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人先后建立汉、前赵、夏、北凉等政权国家。由于南匈奴人长期与汉人杂居,又经过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已逐渐在历史上消失。现今我国的56个民族中已不再有匈奴族之称谓。
二、匈奴刘氏起源
源于冒姓、改姓。据《晋书·汉刘元海传》记载:“刘元海,名渊,字元海。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冒姓刘氏。”
《魏书·匈奴刘聪传》载曰:“匈奴刘聪,字玄明,一名载,冒顿之后也。汉高祖以宗女妻冒顿,故其子孙以母姓为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河南刘氏本出匈奴之族。汉高祖以宗女妻冒顿,其俗贵者皆从母姓,因改为刘氏。”
《通志·氏族略》云:“匈奴之族从母姓刘。东郡、河南、雕阴三族的刘姓,均出自匈奴。汉高祖以公主妻冒顿,匈奴贵族、平民都以母族为刘氏。”亦见《姓氏词典》。
三、名人传略
刘渊,十六国汉政权的建立者,即汉光文帝。在位6年。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州)匈奴人。冒顿之后世。初,汉高祖刘邦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冒姓刘氏。刘渊自幼博览经史,喜诵《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兼学武事。西晋武帝咸宁五年(279),代其父为左部帅。太康十年(289),晋廷将内迁于今山西中部的匈奴五部帅改为五部都尉,刘渊任北部都尉。晋惠帝永熙元年(290),迁建威将军、匈奴五部大都督。元康末,因族人叛离出塞,被免官。旋由成都王司马颖表奏为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领兵屯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八王之乱”中,司马颖欲发五部众为援,派刘渊返回并州。永兴元年(304)八月,刘渊于离石(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被匈奴右贤王刘宣等推为大单于。此后数年中,他派遣石勒、刘曜等骁将频繁攻晋,所向披靡。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十月,刘渊在蒲子称帝,国号汉,建元永凤。三年(309)正月,移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此后,刘渊克黎阳(今河南浚县北),战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击败晋太傅司马越部将王旷等。又破屯留、长子,俘斩晋军二万余人,后又攻晋都洛阳。四年(310)七月,刘渊病卒。刘渊称帝为十六国之始,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分裂时期,或者说十六国的分裂时期,前后长达130余年。
刘曜,十六国前赵政权建立者,即前赵秦王。在位11年。字永明,新兴(今山西忻州)匈奴人。自幼丧父母,由堂伯父刘渊收养。刘曜幼而聪慧,有奇度。8岁,从刘渊猎于西山,遇雨,止树下,迅雷振树,旁人莫不颠仆,刘曜神色自若,刘渊异之曰:“此吾家千里驹也,从兄为不亡矣!”刘渊建汉国后,刘曜历任建武将军、龙骧大将军,封始安王。刘聪即帝位后,刘曜与呼延晏、王弥、石勒等于晋永嘉五年(311)六月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司马炽。八月,与河内王刘粲率军为后继,配合赵染等攻陷长安,俘晋南阳王司马模,迁车骑大将军、雍州牧,改封中山王,镇长安。建兴四年(316)十一月,刘曜灭西晋,俘虏晋愍帝司马邺,以功迁大都督,督陕西诸军事,太宰,封秦王。晋元帝大兴元年(318),汉昭武帝刘聪卒,子刘粲即位,刘曜任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仍镇长安。闻汉大司空靳准杀刘粲,自称汉天王,即发兵讨靳准。十月,进至赤壁(今山西河津西北),刘曜在太保呼延晏和太傅朱纪的拥戴下即皇帝位,随后,进攻靳准,将靳氏消灭后,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此后刘曜又击败晋王司马保,平定关中巴、氐、羌、羯之乱。二年,石勒与刘曜决裂,从此矛盾尖锐,相攻不息。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十二月,前赵军为后赵石勒军所败,死伤5万余人,刘曜坠马被擒,次年被后赵石勒杀害。
据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