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纯银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第二个国庆假期,各地迎来了“补偿式出游”热潮。综合各家数据来看,假期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深受游客青睐。
乡村旅游受青睐固然是好事,但恕笔者直言,热情周到的服务仍然是当前乡村旅游的一大短板。在旅游服务设施方面,餐饮、住宿、接待设施等较为薄弱,加之,专业的旅游从业人员相对较少,导致旅游服务意识比较淡薄。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面对乡村旅游受热捧,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一定要有长远眼光,在抓好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一定加强对景区及从业人员的监管。尤其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景区及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和服务水平,坚决拒绝“一锤子买卖”短期行为,更不能容忍欺客宰客现象。否则,就可能面临游客“用脚投票”的后果。
因此,当前各地一方面要抓人才培养工作与人才的引进工作。如定期邀请旅游行业的专家学者对本地村民进行培训,这样便可以有效提升村民的服务水平,也有助于筛选出一些能力较为突出的村民。另一方面要完善乡村旅游服务硬件设施,进而提升乡村旅游项目的整体竞争力。这就需要以高品质旅游产品为载体,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用旅游兑现文化价值。
总之,承载民宿民风文化、拥有自然风光的乡村景点,既要利用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也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才能满足游客不断上涨的需求,从而保证乡村旅游旺盛的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