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航天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难度这么大,中国为什么还要去月球“挖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嫦娥五号任务新闻发言人裴照宇就此作出回应。
A
难度如此大,为何还要去月球“挖土”?
裴照宇说,从工程方面看,中国探月工程规划了“绕落回”三步走,通过绕、落,中国掌握了一些技术,通过返回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从科学方面,中国通过“绕”进行全面普查,通过“落”进行区域性详查,但是鉴于重量限制,携带上去的科学仪器重量有限,精度有限,无法跟地面仪器设备相比。获得样品后,通过地面精细研究,结合“绕”和“落”的科学数据,对月球的认知可能更加全面,也更加精细。
他强调,中国对地球轨道的航天活动已经进行多年,也比较成熟;而月球及深空还很少涉足。月球与深空探测是带动航天技术发展的好载体,开展月球和深空探测,既是长远战略性的需要,也是发展航天技术的需要。
裴照宇透露,中国把月球科研站作为未来月球探测发展的主要目标,以开放合作的方式来开展月球科研站建设。“我们在国际上提出了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倡议,也得到了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裴照宇说。
在行星探测方面,今年7月23日中国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迈出了行星探测的第一步。裴照宇称,按照规划,中国还将在未来十年内实施一次小行星探测任务、一次火星采样返回任务,还有一次木星系探测和行星际穿越的深空探测任务。
“对于行星际探测,中国专家进行长时间论证,想着怎样以最少代价、最少任务次数来实现更多探测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暂时把金星放在一边。但这是暂时的,我们可能会通过与其它国家合作方式,来开展金星或其它行星的探测活动。”裴照宇说。
他指出,从整体来看,中国探测的对象已经从月球进入到行星际,探测目标已经从掌握空间技术到全面发展空间技术、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发展方式从以独立自主为主转向全面开放合作的阶段。
在17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月球样品将主要用于三个目的:一是用于科学研究;二是一部分样品将用于博物馆展示和科普教育;三是根据国际合作公约,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共享。
B
第一个发现“嫦五”的小动物是谁?
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安全着陆时,一只可爱的小动物成功“抢镜”,第一个抵达现场。就它的“真实身份”,全网展开竞猜。动物学专家判断,它应该是草原上的某种鼠类。
许多熬夜关注“嫦娥”回家的网友在直播中发现一只小动物从返回器前跑过。“嫦五回家,没想到,第一个找到的竟是它?”这条消息在社交平台“刷屏”了。
“竞猜”者中,“玉兔派”的拥趸者很多。“这不是玉兔吗?”“嫦娥姐姐把兔子也带下来了”。也有不少网友站队了“肉食派”,认为“绝对不是兔子,像是狐狸”,或“这是一只来自草原的狼”。他们给出的理由也颇为有趣——“也许是闻着玉兔味儿来的,想尝尝”。
仔细看过视频后,中科院动物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表示,直播图像中的小动物肯定是一种啮齿类动物,但由于没有鉴定特征,无法准确地判断具体是哪种鼠类。
C
“长八”火箭月底择机首飞
16日,国家航天局表示,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当天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计划于12月底择机实施飞行试验任务。这是“长八”火箭首次执行飞行试验任务。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为带助推的两级半构型火箭,捆绑2个助推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按照模块化、系列化、组合化的思路开展研制,充分吸收了在役和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成果,具有良好的继承性、经济性、先进性和适应性,可以填补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空白,进一步完善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满足未来中低轨高密度发射任务需求。
运至发射区后,在完成火箭功能检查和联合测试工作,并确认最终状态后,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将加注推进剂,按计划实施发射。
综合新华网、中新网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