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11月1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九大领域的50位获奖人获奖。其中,衡东籍科学家彭承志获得前沿交叉领域科学探索获。彭承志是衡东县城关镇人,本报记者曾对其进行了采访,相关报道以《捧走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量子“男孩”》为题,刊发于《衡阳日报》2016年1月30日一版。
据悉,“科学探索奖”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评选产生50位获奖人。50位青年科学家每人将在未来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可自由支配使用。该奖于2018年由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携手杨振宁、潘建伟、施一公、饶毅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旨在通过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助力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
获奖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最年轻获奖者仅30岁
据悉,这50名获奖人中的48人拥有教授或同级职称,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学习或工作的经历。“科学探索奖”的评审“英雄不问出处”,50名获奖人中既有国家级奖项的获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没有获得过其他知名奖项。
“科学探索奖”特别关注女性科学家和年轻科学家的发展,在同等条件下,女性和年纪轻者胜出。最终50位获奖人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其中女性5位,35岁及以下获奖人6位,最年轻的获奖者仅30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科学探索奖”首次对港澳地区放开申请,港澳地区共有59人申报,最终3人获奖,他们分别来自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
超800名“两院院士”参与提名、推荐、评审
据介绍,2020年“科学探索奖”总共收到1200多位青年科学家的申报材料,经过初筛、初审、复审、终审四轮评审,产生最终获奖名单,申报人与获奖人比例约为25∶1。
今年,在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中,超过800名“两院院士”参与其中,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13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得主,和100多位发达国家的院士参与,数量和2019年相比有很大增幅。
“科学探索奖”联合发起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表示,“‘科学探索奖’正在不断释放出自己的吸引力,在流程和标准上也越来越和国际标准靠拢,专业和严谨是‘科学探索奖’要一直保持下去的特色。”
相关链接:
彭承志,1976年出生,是中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科学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和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从事量子物理研究已经十多年。2016年8月16日凌晨,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彭承志和实验团队设计完成了星地量子科学实验中最关键的两个部分:量子有效载荷和量子通信地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