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由于儿童异物吞噬率和胃部疾病发生率不断增加,胃镜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频繁。”7月26日,衡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消化内镜室副主任王立中介绍,该院儿童消化内镜室正式投入运行后,已做了600多例小儿胃肠镜检查,大大提升了儿童消化道疾病的救治水平。
当天上午,该院儿童消化内镜室一片忙碌,在消化实验室内,王立中正在给一位呕吐不止的小患者进行病因筛查。“近期,患儿一直反复呕吐和腹痛,有时进食牛奶和鸡蛋后症状加重,口中有异味。我们通过检测和食入物变应原筛查,可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食物蛋白过敏。”王立中说。
患儿家长说:“孩子这种状况已经半年了,在其他医院诊治都没有明显的好转,之前怀疑可能是食物过敏,要去长沙才能检测。后来听朋友介绍,现在市妇幼保健院也可以做检测,很方便,我们就过来试一试。”
据介绍,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人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其主要表现为溢乳、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血便多见)等,可合并肠道蛋白丢失、生长发育迟缓。“简而言之,就是检测过敏食物,后续我们会通过护胃、抗幽门螺旋杆菌和回避过敏食物2个疗程后,让患儿呕吐、腹痛症状完全消失。”王立中说。
随后,记者在儿童消化内镜室看到,有十几位儿童患者正在预约胃肠镜检查。“医生,孩子一直腹痛、呕吐,快帮孩子看看。”一位家长抱着女儿焦急地说道。
“别着急,有什么问题慢慢说,我先检查。”王立中安抚家长说。
经询问得知,患儿4岁,由于5天前误吞一枚游戏币后一直腹痛、呕吐,不能进食,王立中立即接诊,为患儿做详细的电子胃镜检查,并召集儿童消化内镜室团队进行内镜下异物取出。
“看,硬币就在孩子的胃里呢,在影像下还能清晰地看到1元钱的‘1’呢。”通过电子胃镜检查,王立中看到这枚硬币“卡”在孩子十二指肠水平的位置,尽管胃在不断蠕动,而硬币丝毫没有“挪窝”迹象。王立中反复用圈套器套取,一小时后,套住后的硬币终于随胃镜顺利地取出。由于硬币在孩子胃里呆了半个来月,被胃酸腐蚀遇到氧气后立即氧化发黑。
笔者了解到,此次患儿吞食异物的案例并非偶然,3岁以下儿童是误吞异物的高发人群,而坚果、硬币、纽扣、电池则是最易发生误食的物品。那么,当孩子出现了这种情况,家长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保护孩子呢?
王立中表示,这应该取决于异物的性质、体积和形状。像无磁性的小球等光滑、圆型物品,极有可能会随着消化道排出,这种情况先行观察即可,这样可以减少孩子的痛苦。如果是体积比较大的、尖锐或有梭角的物品,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以免刮伤孩子消化道,或者因长期无法排出而致肠梗阻或酿成肠穿孔。另外,如果误吞电池等化学物品,且停留消化道内时间过长,易腐蚀食道或胃肠道黏膜,引起糜烂或溃疡,必须及早救治。
据了解,胃肠镜是诊断胃肠疾病的必备项目,也是医学界公认的筛查治疗胃肠疾病的重要手段,在成人疾病的诊疗中应用广泛。该院将胃肠镜技术引入到儿科、新生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不仅可以明确诊断,同时可以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包括新生儿进行精准治疗,减轻患儿的痛苦。
此外,为防止婴幼儿误食异物,专家还特别提醒:
1.小儿进食,大人需警惕:进食时,勿逗笑或呵斥孩子;玩耍或哭闹时,勿用食物诱哄孩子。
2. 高危物品应妥善存放:硬币、纽扣、电池、剪刀、缝线针、铁钉、棉棒、牙签等尖锐物品不要摆在孩子易接触的范围内。
3. 婴幼儿玩玩具时,成人应全程监护,勿走神。
4. 幼儿衣物宜简单舒适,不让奇异的饰品引其好奇、撕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