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分析,参与涨价的多数是综合实力强、拥有定价权的头部企业,中小型企业更多是借助促销活动等吸引客流量以“求生”。人们期待中的“报复性消费”还没完全形成,一些商家的“报复性涨价”却迫不及待登场,网友们难以保持淡定了。诚然,从商家的角度看,一些餐饮企业选择涨价未尝不可理解。一方面,由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食材、人工与运营成本骤升,进店消费人员的数量骤减,适度涨价也是无奈之举;另一方面,疫情期间餐饮业损失惨重,商家想在复工复产后尽可能弥补一下损失,也是本能之举。
只要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且涨幅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一般来说餐饮企业涨价就没有大的问题。当然,吃与不吃,消费者也有“用脚投票”的自由。
——评论员 车横
2.涨价虽然有千种理由,但决定还是在消费者手中。去饭店消费显然不是“刚需”,不用咬牙也是能够挺过去的。当然,如果“报复性涨价”遇到“报复性消费”时,消费者是否毫不在乎?有分析认为,不排除少数经济能力较强的群体,会在疫情解禁后进行报复性消费。但整体而言,报复性消费狂潮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最关键的原因是,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大多数人会谨慎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选择为未来多存储资金,而不是报复性消费。“比起报复性消费,我更需要报复性存钱。”这已经成为疫情后大多数90后的共识。
消费者是理性的,疫情也给许多消费者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当“报复性消费”遇到“报复性涨价”,可想而知,会是两败俱伤的结局。消费者是理性的,餐饮企业也不能头脑发热,多些理性定价,少些报复性涨价;多些理性消费,少些报复性消费,一切都会将向美好的方向发展。
——评论员 王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