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面十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乡愁乡韵》序——~~~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愁乡韵》序——
洋溢着乡土气息的心灵歌吟
  谭仲池

  这些日子,我很早就要送孙女去上学。路过马路边时,我看见在寒风里摇曳的小树的枝头叶片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我便对小孙女说:“如果要你写一篇《露珠》的作文,你会怎么写?”孙女蹲下身子,仔细端详了一会儿,便说:“露珠多像这棵树的眼睛,它在瞭望冬天的景色。”我向孙女微微点头,然后说:“其实作文,就是要写自己观察生活的感受。我相信你也有一双像露珠一样晶莹的眼睛。”

  还是两年前,我在外省参加笔会,见到了作家成新平。他告诉我他是湖南衡东白衣港人。邀约我为他将出版的散文集写序,现在他的散文集书稿《乡愁乡韵》就摆在我的案头。此时,窗外正飘拂着细雨,但我的心头却氤氲着乡情的暖意、乡土的温热和悠悠乡韵,我仿佛又见到了枝头的晶莹露珠,在它的眼睛里正不断闪现出乡野的炊烟、老屋、小河、木桥,乡亲的背影,还有老母亲手中的针线与破旧的纺车……

  作者用深含眷恋的笔触在平静地诉说着关于家信的记忆:“记得1979年,我高考落榜,从大队学校带来了爹的一封信,信是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建设兵团一个卫生所寄来的。爹不识字,开始有些莫名其妙,莫非前世积了德,怎么突然冒出个新疆亲戚?我从父亲手上接过信,大声念了起来:‘大哥,离开你们20多年了,不知你们过得怎么样,实在对不起,直至改革开放的今天才麻着胆子给你写信。我不该瞒着你,从大浦火车站爬上火车,到衡山县城参军,随着八千湘女坐了半个月火车,才到新疆……’”

  “从此,爹与姑妈天各一方,兄妹的交往全靠鸿雁传书,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弹。‘家信’成为维系白衣港与外界联络的‘鸿雁’,也是每个村民人生旅途中的重大精神寄托。只要快半月没看到信,爹碰到邮递员就会问:‘有我的信吗?’如果有信,就喜在眉头笑在心,若是没有信,则产生一种失落感。自从村里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收到的信件、包裹、汇款越来越多。”

  当然,作者写《家信》,并非简单地留恋传统的书信方式,而是要用对家信的回忆来表达时代变化,带来的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情感传递载体的新变化。这种变化是改革开放、科技发展、文化振兴带来的。因此它蕴含着“美好生活”带给的沉甸甸的“获得感”。家信中的这段描述就生动地道出了这种美好的感受: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每周写信、读信、盼信成了我最充实最快乐最痛苦的事,那句平常的‘见信如面’,排解了我想家的苦闷与乡愁;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成了我丰富的‘新闻源’,时常让我惊喜万分,我写出来的新闻稿通过‘空中鸿雁’寄往各新闻单位后,在报纸上不停地‘露脸’。而在我们村里,更多的青年人当上兵或考上大学,我们通过书信彼此交流,谈理想、论人生、道爱情、诉乡情,自然会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特别是捧读着恋人寄来的‘情书’时,那种甜蜜与幸福的感觉顿时涌遍全身。”

  “现在,很少有人提笔写信了,就是寄发稿件,用的是传真和电子邮件,自从有了互联网,短信、微信、微博,拉近了时间与空间距离,就是远隔天南海北,亲人之间的交流方便快捷多了。”

  《土菜之魂》是用一种抽象的意念去描写家乡土菜的野性“土”,味道的“美”和制作的“奇”。从而让读者的灵魂想像和味觉都自然地进入土菜的无穷诱惑中,去尽情领略土菜呈现的色、香、味和视觉美的新鲜气象,高妙厨技蒸润,乡土文化浸泡和老乡热情熏腾的生活芬芳。

  我是从写诗开始步入文学创作之路的,对诗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同时,我也一直认为好的美的散文,也如诗歌,是那样清丽、妩媚和静远、质朴,富于韵律。作者笔下的《乡村味道》就洋溢着想像的诗意和语言的绚丽。你看《乡村味道》的气息和灵肉感觉就悄然涌来了:

  “乡村味道是从田野、山间飘出来的……乡村味道是汗水和血液从泥土里涅槃出来的……乡村味道是农家酒窑里漫出来的……乡村味道是从农家灶屋的烟窗里冒出来的……乡村味道是从乡风民俗中传递过来的……乡村味道是苍天赐予与乡亲与生俱来的。品味了乡村味道就是在品味乡村的风、乡村的雨、乡村的树、乡村的花、乡村的小溪、乡村的鸡鸣犬吠、乡村的湖塘月色,更在品味乡村的变迁历史,农家的苦乐,岁月里那浓浓的甜、生生的辣和微微的香。”

  读这些玲珑精致的散文,我们会感到这就是自己生存岁月中的切身体验。它是餐桌上色彩鲜绿的青菜,正散发着扑鼻的馨香,只能用露珠的眼睛去观察才能写出来的。因为露珠既滋润着大自然万物生长,同时又映射着太阳的光辉,让自己的灵魂透亮着眼里的美丽世界。它是美的发现者,又是美的欣赏礼赞者,是美的选择雕塑者。

  这就是每一个将自己溶于自然、生活、精神天地和劳动者的感情世界的作家,所具有的人文情怀与心灵的感悟表达。

  “野艾”是作者家乡白衣港的一种野生植物,生长在田间地头、路边河岸。诗经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艾的叶入药,味苦无毒。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胎。”这种“毫不显眼的野生植物,为许多人除去了病痛之忧,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必备之物。至于清明播种,端午插艾的习俗更增添了野艾的文化意义和乡间风韵。每到端午节这天,娘便会起得大早,到田间去采几把带露水的艾叶、菖蒲,挂在门框上,说是‘辟邪’,年年如此。娘的心思我是明白的,就是让大家看到野艾、想起野艾、记得野艾对农家的特殊奉献!当然,苍郁的艾叶也给农家增添了不少节日的气氛”。

  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当他经历人生的风雨,迈上青春的旅途并在人生的奋斗中感知了跋涉沉重和收获的喜悦时,在心灵深处曾经留下的乡土记忆和情感依恋时,会极自然地想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还有土屋、老墙、青瓦和父亲用过的犁铧与母亲挑过的木桶、挎过的菜篮,抑或还有像野艾这样的“香如故”。

  乡间的亲情有其特殊的况味,它不类同于城市、海滨与高山雪原滋养的血脉亲情。它是那样温厚质朴,绵绵而细腻,并散发着淡淡的泥土和花草的馨香。有时也有带血的呻吟和凄清的倾诉,但依然是这般透亮、悠远。

  《外婆的梨树》就是一首凄美的亲情颂歌。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叙述着心地善良的外婆对自己陪嫁带来栽的两棵梨树的心灵寄托。

  外婆在梨树周围用竹篾片围了个圈,防止牲畜破坏,禁止小孩攀爬,并取名为“梨园”,又称“助学园”,她郑重宣布:“日后梨树所有收入供儿女上学,谁也不准摘一个梨子!”

  梨花铺地,落英缤纷,映衬着外婆“下田用牛”的剪影,成为许家垅的一道绝美风景。

  岁月悠悠,年复一年。在外婆的勤耕苦作中,门前两棵梨树添枝增叶,茁壮成长。不到五年,长得有锄头把粗、一个半人高了。梨树无言,见证着外婆“下田捉鱼”的风采和“放痧救人”的神奇。一根缝衣针,一根灯芯带,就是她的“医具”,周围十里八乡被外婆救治的人次数以千计。

  梨树长大后,每年从树上结下100多公斤梨子。到了秋天,串串金色的梨子直往下缀,让人垂涎三尺。如果摘下一个,咬上一口,甜津津、脆生生的,满齿留香。外婆规定,这些梨子谁也不准摘,是供舅舅上学读书的。那几年,小舅舅在衡山四中上初中,每学期学费37.5元,在衡山一中上高中,每学期学费48元,全靠这两棵梨树,就是家里来了客人,也只选一些风吹下来被摔坏或被虫蛀过的梨子来招待。

  梨树似乎也通人性,每年以压弯枝头的黄色果实回报外婆:小舅舅不负众望,以品学兼优的成绩考上了国家干部,成为许家祖祖辈辈第一个“吃皇粮”的人。

  过了不久,梨树枯萎了,只有单调的枝条直楞楞地勾勒出一幅苍凉的图画。有人说,这两棵梨树是随外婆嫁来,如今也随外婆而去了。

  这是一段何等动人心弦的关于亲情的文字,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令人敬仰思念的外婆。外婆留在人间的梨树,多像一盏明灯,在照耀后人的生命远行,永恒着一种乡土一样高贵的奉献品格。

  在《乡愁乡韵》这个散文集中,作者选择了许多他难以忘怀的生活剪影,尽情地抒发着心中的千万感受,对乡情、乡土、乡音、乡梦的眷恋和歌吟。然而独让我的心胸波涛汹涌而热血沸腾的是《走近唐群英》这篇散文,在这里我不能不多说几句感慨。

  我在写纪念黄兴和秋瑾的文章时,在阅读大量的资料中,就了解到唐群英的宽广胸襟、凌云壮志与热血担当。她是中国同盟会第一位女会员,她抒发生命追求的诗“欲展平均新世界,安排先自把躯捐”“愿身化作丰城剑,斩尽奴根死也瞑”,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她“天下兴亡,人皆有责”的浩然之气。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孙中山称赞“革命首先是唤醒四万万同胞,女同胞觉醒的还很少,你是第一个走进革命队伍中的女同胞,是榜样,是二万万女同胞的带头人”的双枪女将唐群英,在她的心中依然有着挥之不去的乡情与乡梦。还在闺中时:“一天,她迈出书房台阶,看到农家的炊烟连着朦胧云雾升入天空;近处鸟儿欢跳,叽叽喳喳,好不快活,便触景生情,写出了一首《晓起》的五言诗:‘清流依垅曲,绿树接丹崖。邻烟连雾起,山鸟唤晴来。’”就是一个如此充溢乡土情韵的女子,竟在风云激荡的革命关头,做出了一件令世人震惊的非凡举动,这就生动无比地揭示了湖南“辣妹子”的典型性格是玉碎生光和柔情烈焰。

  1912年4月8日,南京临时政府和参议院北迁。以宋教仁为首的改组派公然将同盟会政纲中“主张男女平权”的内容删掉了。唐群英闻讯,冲进改组会议会场,提出强烈抗议。1912年8月25日,国民党召开成立大会,新党纲中仍未恢复“男女平权”条文,唐群英失望、愤懑、盛怒之下,“啪”地一声,打了宋教仁一记耳光,林森出面调停,还没等他开口,“啪!”唐群英也顺手给林森来了一下。女会员连声喝彩:“打得好,打得好!打落了封建大男子主义的威风。”唐群英愤然离开会场,发布《女子参政同盟会代表宣言书》,详析女子无权无地位遭受压迫欺凌的痛苦,“实我国数千年重男轻女之习俗使然”,号召女界“同心一志,充足实力,不患不有夺回我女权之一日”。这年4月,唐群英在南京成立“女子参政同盟会”,并任会长,通过了男女权利平等、禁止买卖奴婢、实行一夫一妻制、强迫放脚等11条政纲。从此,无论是在樱花盛开的东京,还是在冠盖云集的京沪;无论是女权运动席卷南北的暴风骤雨,还是设立秋瑾专祠引发的政治风波;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护国战争前线,还是在办报兴学的教育后方奔走呼号;无论是被袁世凯悬赏一万元通缉,还是怒砸刊登她“被结婚”的《长沙时报》报馆,显示出她火辣辣的性格忧国忧民的情怀。

  从以上的阅读评述中,我明显地感触着成新平一路走来对散文写作的钟情、执着与坚守,这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写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他从新闻,到通讯,到散文的写作演变过程,展现出的文字表达的不断精进,文章意境的不断升华,文学语言的不断锤炼,都能看到那片乡土、乡情、乡音、乡愁对他的滋养和启示,对他的呼唤和期待。人生中能有这样的相遇、相知、相许,该是何等幸福与值得珍惜的时光呵!

  我也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出生成长的偏僻乡村的溪流、老屋、古树和篱笆,我念兹在兹的小伙伴与山间小路、河上石桥,曾经渴了趴在地上用手捧着喝的山泉……也因之常想写些关于故乡的散文,让字里行间散发出浓浓的乡味,重新滋润已近枯萎的生命之树。今天我读成新平的这些乡土散文,我觉得他做得很好,比我好。因此他是充实的,也是怡然的。他的心灵歌唱字字句句洋溢着浓厚而纯朴的乡土气息。

  让我更为欣喜的是,成新平的散文创作正值蓬勃年华,遥望前面的高峰,那里有光芒四射的明珠在等待他去饱览它的神奇璀璨。故我以为在散文的结构、语言以及诗意般的抒情表达方面,似乎还可以给自己更多的苛刻和自我鞭策,使散文的文采更加妩媚与亮丽,更加灵秀与飘逸,更加凝重与辽远。如此,作者的散文世界将会出现另一番情致与风景。

  我期待着。

  (作者系全国著名作家、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原主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洋溢着乡土气息的心灵歌吟
衡阳晚报版面十三A13洋溢着乡土气息的心灵歌吟 2019-12-18 2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