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宝珍乳名林英,又名保贞、葆珍,1902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道州城内(今道县道江镇)一户贫民家庭,12岁进入道县一所女子小学读书,1918年秋考取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
五四运动的暴风骤雨冲击着衡阳,也波及到三女师。虽然三女师当局下令锁住校门,不许学生外出,但这挡不住学生运动消息的传播,湖南省学联发出的《罢课宣言》还是有人从墙外扔进来。何宝珍把宣言摘登在墙报上,组织同学讨论。大门出不去,她们就翻墙出去,参加各校学生举行的游行示威,积极投入反帝爱国斗争。她作为第三女子师范进步学生爱国活动的积极组织者、湘南学联负责人之一,被全校学生选为出席湖南学生联合会的代表。
1922年,经中共省立第三师范特支书记张秋人的介绍,何宝珍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任三女师团支部委员。她带领三女师学生揭露学校当局贪污学生校服款、伙食杂费等腐败现象,校长欧阳骏为了报复,开除何宝珍等人的学籍。何宝珍和同学张琼带着张秋人给中共湘区委员会的信,乘船来到长沙,受到湘区委和毛泽东、何叔衡、杨开慧的关怀和教育,被毛泽东安排在清水塘家里住宿,并被安排到自修大学读书。她用的何保贞的名字,就是毛泽东给她改的。
经杨开慧介绍,何宝珍结识了安源领导罢工斗争的刘少奇,并得到毛泽东的赞同,由她随刘少奇去安源从事工人运动,在安源工人子弟学校第三分校当教师,兼任俱乐部报刊委员,她还是安源工人夜校的第一位女教师。
何宝珍来到安源不久,1923年春即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同年4月经李立三的撮合与刘少奇在安源结婚,成了刘少奇最初的革命伴侣。
1925年1月,何宝珍随刘少奇到上海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参加五卅运动。11月她陪送刘少奇回湘养病。12月26日,刘少奇在长沙贡院西街文化书社被捕。经党组织通过各种上层社会关系多方营救保释出狱后,刘少奇到广州全国总工会工作,她又随同前往广州。1926年10月,从广州到武汉,她任武汉市妇女协会的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组织妇女参加抗议英帝国主义暴行的斗争,从事筹办工读夜校和平民夜校的工作。她是慰劳兵士募捐委员会的委员,还是中国济难会全国总会干事会的委员,参加过被军阀张宗昌无理扣押的国际代表鲍罗廷夫妇的营教工作。1927年至1930年,她又随刘少奇辗转跋涉于上海、天津、沈阳、大连、抚顺、哈尔滨、长沙等地。为了党的工作,她把3个儿女都托给别人抚养,一心一意从事革命工作。
1931年,刘少奇从上海去江西中央苏区,党组织决定她暂留上海工作,任全国互济会营救部部长,改名王芬芳。她以教师的公开身份作掩护,四处奔波,千方百计地营救被捕同志。1933年3月,她从事营救廖承志的活动频繁,引起了国民党宪警的注意,在家里遭拘捕。她坚不吐实,被恼怒的敌人押到南京宪兵司令部,被判15年徒刑。1933年夏,她被囚禁到南京市模范监狱,遇到被捕的钱英、帅孟奇、夏之栩等同志,她们一起组织狱中难友与敌人展开了一次又一次斗争。一年以后,由于一女叛徒出卖,反动派获悉她是刘少奇的妻子,决定杀害她。1934年深秋的一个寒冷早晨,她用坚毅的目光告别了难友,在雨花台壮烈牺牲,年仅32岁。
何宝珍牺牲后,刘少奇曾为她作传。1950年,刘少奇前去杭州路过南京时,曾与随行人员一起到雨花台缅怀烈士,在烈士纪念碑前深情地说:“几十年来,无数的革命先烈处死在这里,何宝珍同志便是其中的一位。”
(本报记者武孝军根据湘南学联纪念馆的相关资料整理)
(本版图片由湘南学联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