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4月03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直面苦难的母亲
  洪自林

  我的母亲唐德英,1931年8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邵阳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母亲没有兄弟,只有一个妹妹。外公外婆家里比较殷实,把两个女儿视为掌上明珠。母亲经常带着妹妹去放牛,砍柴,扯猪草,姐妹情深,形影不离。母亲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1950年,母亲与父亲结婚。母亲孝敬公婆,有好吃的,总是首先送给公婆吃。我的爷爷牙齿掉光了,母亲就尽量把菜煮烂些。爷爷有点耳背,母亲对爷爷说话,边说边打手势,非常耐心,直到爷爷听懂为止。奶奶因病卧床,母亲细心照料,百依百顺,在当地传为佳话。

  由于当年医疗事业贫穷落后,短短5年间,我的大哥、大姐先后夭折。母亲经常以泪洗面。于是,我的奶奶要求远在江华林场工作的父亲返乡务农,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父亲既是一个大孝子,也是一个好丈夫,当了4年林业工人后,1962年4月,父亲毅然返乡。1963年,我的哥哥诞生了;1966年,我又来到了这个世界;再后来,又有了我的弟弟。

  结婚30年,父母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相互体谅,从未吵过架。父亲干农活经常晚归,母亲总给父亲留着饭菜。父亲干农活特别累,母亲经常劝父亲少干些,要注意身体。父亲有时从生产队挨批回家,有点想不通,母亲总是鼓励父亲:“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你有三个好儿子,只要想想他们,没有过不去的坎!”

  1979年腊月二十三,父亲带我去深山砍柴,不幸从悬崖上摔了下去,摔破了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年,父亲才48岁,英年早逝。晴天霹雳,飞来横祸,给母亲以致命打击,母亲哭得死去活来,撕心裂肺。

  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受尽煎熬。面对一切苦难,母亲从不逃避,总是迎战它,母亲也由此变得更加睿智,更加坚强!

  就在这一年,湖南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那时,我们兄弟都还小,哥哥16岁,我13岁,弟弟更小,正是需要劳力的时候,家庭唯一的男劳力没有了。犁田、插秧、打禾,喂猪、喂鸡、喂鸭,种红薯、种麦子、种蔬菜,一切的一切,都落到了母亲的肩上。

  母亲每天一大早出去挖土种地,天黑才回家,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口凉水。晚上回到家,虽然又累又饿了,但是,母亲还要切饲料,煮饲料,喂猪食,一直忙到深夜。无论是春夏秋冬,寒来酷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夏天,母亲在地里干农活,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衣服上留下一层白白的盐。冬天,母亲手脚冻得开裂,鲜血直流。

  母亲生前曾对我说,这些痛苦,都算不了什么,最难受的是农忙时节怕“误农时”,叫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

  我家没有耕牛,要向别人家借耕牛,只有当别人家犁完田以后,才有可能出借耕牛。母亲不会犁田,还要请人帮忙。往往农忙时节,耕牛紧俏,供不应求,很难借着,母亲即使从东家借到了“牛”,还要去西家请“人”,有时好不容易借到了牛,又请不着人,有时请到了人,又借不着牛,急得母亲团团转!

  这样煎熬的日子,母亲过了整整七年!若干年以后,我曾经问母亲:当年您那么苦,那么累,那么多人劝您改嫁,找一个人搭把手,您为什么不答应?

  母亲说:“崽呀,我当年压力特别大,我当然希望有人来帮我,分担我一些压力!但是,我非常担心找个后爸,他不送你们兄弟读书,耽误了你们的前途,所以,我宁愿一个人苦一点,累一点!”   

  安葬父亲的棺材是向好心人家借来的。这人名叫邓帮善,隔壁邻村的,这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心地善良。七年间,这个好心人始终没有上门讨要棺材钱。但是,母亲觉得欠下人情,思想压力并不轻。

  父亲虽然留下了350元定期存款,但是,当年,我们三兄弟都还在读书,家里购买农药、化肥、种子也需要钱,这笔钱很快就用完了。

  为了贴补家用,母亲每年喂一头猪,当把猪卖了的时候,母亲只留下几元钱,用来买油盐吃。有一年,母亲把猪卖了,卖了100多元钱,母亲只为自己留下2.5元,其余的,全部用来交弟弟的学费。母亲用这2.5元,买了一双解放牌胶鞋,因为,她穿在脚上的鞋子实在太破了,前头已露出了脚趾,后面已露出了脚后跟。

  每当我们开学的时候,母亲就头痛。有一年,别的孩子都上学去了,唯独我还呆在家里,因为,我的学费还没有着落。于是,母亲叫哥哥晚上去信用站为我借学费。父亲生前曾经是这个信用站的重要存款客户,哥哥满怀信心地前往。可是,哥哥不但没有借着钱,还受了一肚子的气,回家路上,漆黑一团,哥哥又气又怕,一脚踩空,扑通一声,掉到了水田里。

  黑夜终于过去,母亲的苦日子总算熬到头了!1982年7月,哥哥参加了工作,每月的工资,除了留点生活费,其余全部交给母亲,用来贴补家用。母亲的压力因此大大降低。1986年8月,我进了银行工作,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再从信用社借了100元,把母亲从偏僻的农村接到了身边。从此,母亲摆脱了农活,与我生活在一起。当年,单位分给我一间房子,10来平方米,一张单人床,母亲睡床上,我睡地上。久而久之,因为受潮,我的肩膀开始酸痛。母亲心疼我,坚持让我睡床上,我不答应,找来两把长条椅子,将其拼起来,再在椅子上垫上棉被,就这样,一张床就搭好了,我每天就这样听着母亲的鼾声进入梦乡。白天,母亲做点小买卖,贴补家用,晚上,给我烧菜做饭,我们母子相依为命,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母亲生前常说:“我的大儿子在北京,那是首都,过去是皇帝呆的地方,二儿子在上海,上海是中国最大城市,三儿子在衡阳,我的三个儿媳妇,个个有文化,孝顺贤惠,我这辈子吃的苦受的罪,值得!”

  2009年11月23日,母亲在宿舍楼下楼梯时,一脚踏空,摔破了头,抢救无效,三天后与世长辞。我们永远失去了苦难而坚强的母亲!  

  我的母亲拥有快乐的童年,苦难的中年,幸福的晚年。她睿智、勤劳、善良、坚强,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母亲,这辈子我做您的儿子没做够,下辈子还要做您的儿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丰 碑(朗诵诗)
直面苦难的母亲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直面苦难的母亲 2019-04-03 2 2019年04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