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氏出自姬姓,系西周郑国公族之后裔。据《左传·隐公元年》《史记·郑世家》等文献记载,郑国的开国君主姬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庶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将庶弟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郑国系西周最后一个姬姓分封诸侯国。姬友为郑国的开国君主,是为郑桓公。由于姬友治国有方,“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周幽王八年(前774),被任命为周王室司徒(掌管国家土地和人口户籍的行政长官,即相当于后世的户部尚书)。姬友在司徒任上“和集国民,周民皆说,河雒之间,人便思之”。所以说,郑桓公友既是郑国的开国君主,又是周王朝一代贤臣。由于周幽王昏淫荒诞,十一年(前771)被犬戎杀于骊山下。时郑桓公也被犬戎部所害。
郑桓公不幸被害,郑人共立其子掘突,这就是郑武公。周平王元年(前770)郑武公随周平王东迁洛阳后,重建郑国,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市)。郑武公十年(前761),娶申侯的女儿武姜为夫人。武姜生有二子,长曰寤生,次曰叔段。武姜生太子寤生时,难产,故武姜一直不喜欢他;少子叔段降生时非常顺利,所以武姜特别偏爱小儿子。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卒,太子寤生即位,是为郑庄公。庄公是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贤德的君主,封其弟叔段于京邑(今河南荥阳京城襄城村),号太叔(一作大叔)。由于其母武姜对大儿子寤生继君主位心存不满,就想方设法支持小儿子叔段取代兄长,妄图夺取郑国政权。其后在争夺君主位的斗争中,叔段败北,于是出奔共国(今河南辉县市),称为共叔段。共叔段的子孙中,有的以他的名字“段”为姓氏。此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云:“段氏出自姬姓,郑武公子共叔段,其孙以王父字为氏。”
(二)古少数民族中有段氏
1.辽西鲜卑族有段氏
据《新编百家姓·增订本》引《辞海》所云,西晋时,鲜卑族的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其领地内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后其领地被后赵皇帝石虎所占领,部落中的人大都与汉人杂居同化,于是大多以“段”作为自己的姓氏,是为辽西段氏。
2. 云南白族有段氏
五代十国后晋时,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为大理国第一世王。段氏大理政权凡三百余年,其后子孙融入当地少数民族之中,故云南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多段氏。
二、家族文化
(一)郡望
京兆郡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今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三国魏将辖区改称京兆郡。
武威郡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此支段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段卬玄孙段贞。
扶风郡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市东南)。
(二)堂号
京兆堂、武威堂 均系以段氏著名郡望为堂号。
(三)名联鉴赏
好溪呼于百姓
开谕胜过三军
上联是说唐代太常少卿段成式的事迹;下联所云唐代宰相段文昌事典。
独存一夫,坚守学道
尚有二人,拥为君王
上联是说战国时魏国人段干木,独潜学守道,不事诸侯,为天下人所重;下联所云段姓历史上被拥立为君王尚有二人:一是东晋十六国时有段随,被拥立为西燕王;二是十六国时长安人段业,被匈奴人拥立为北凉王。
三、名人小传
段会宗(前84—前10),西汉后期戍边大臣和著名的外交家。字子松,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天水)人。历官杜陵令、沛郡太守、雁门太守、金城太守、骑都尉,光禄大夫等。又曾两任西域都护,四次出使乌孙,不辱使命,是西汉后期著名的外交家。段会宗在西域活动时期,由于西汉朝廷政策失误,致使西域最强的乌孙国已经一分为二。段会宗第一次出使西域,是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出使任务主要是调停矛盾,安辑乌孙,确定继承人。第二次出使西域是汉成帝永始二年(前15),因乌孙小国王安日被国人所杀,段会宗不顾年迈多方协调,终于确立由安日的兄末振将为乌孙小王。段会宗在多次出使西域中,深受各族敬重。他还以左曹中郎将、光禄大夫职衔,率兵安定乌孙贵族的内争,加强了中原和乌孙的联系,是西汉时威望最高的西域都护。
段业(?—401),东晋十六国北凉政权的建立者,即凉王建康公。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段业初为后凉国君吕光部将杜进僚属,从征西域,因战功任建康(今甘肃酒泉)太守。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和堂兄沮渠男成在凉州起兵,反对后梁国王吕光,拥立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建年号为神玺,定都张掖(今属甘肃)。史称北凉。
段志玄(?—642),唐初名将,二十四功臣之一。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偃师,仕隋为太原司法书佐,从唐高祖义师,官至郢州刺史。志玄姿质伟岸,大业末,随父客居太原,为秦王李世民所识。李渊起兵,段志玄率一千余人投奔,授右领大都督府都头。下霍邑、绛郡,攻永丰仓,且每次都当先锋,升左光禄大夫。此后讨王世充,破窦建德,平东都,屡立战功。历任乐游府骠骑将军、秦王府右二护军。玄武门事变,与尉迟敬德等同诛太子建成和元吉。李世民即位后,段志玄迁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后改封褒国公。历镇军大将军、右卫大将军。
段思平(893—944),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大理国的缔造者,即大理太祖神圣文武皇帝。大理(今云南大理)喜州人。南诏开国功臣段俭魏之后,祖籍甘肃武威,先世移居云南,融入白蛮,成为白蛮大姓,世代为南诏大臣。段思平武艺超群,才干出众,初为幕览,后升至通海节度使。时南诏政权走向末路,先后被郑买嗣的“大长和国”、赵善政的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取代。后晋天福二年(937),段思平举兵起义,灭了大义宁国杨氏政权,建立大理国,建元文德。大理国辖今云南全境及四川西南部等地,以大苴咩城(今云南大理)为首府,置八府、四郡(镇)、三十七部。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后,厉行改革,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着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其冶炼、手工业、畜牧业、农业和经济均得到很大发展,接近汉族水平,与东南亚国家有着贸易往来,佛教流行,内部通用汉文。大理国段氏政权历22王,凡316年。于公元1253年即元宪宗三年,被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攻云南时所灭。
据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
段
■胡秀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