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比干后裔,周武王授氏
李学勤主编的《中华姓氏谱·林》引录了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于淳熙六年(1179)撰《林氏世纪总纪》曰:“林氏出自子姓,黄帝之裔,历虞、夏、商三十三代而生比干,为纣少师,因直谏,纣剖其心而死。夫人有妫氏娠三月,而逃于长林石室之间,已而生男。周武王克商,未下车而封比干墓,征其所生男,赐姓林氏,命名曰坚。”
后来武王封林坚清河公,命为三监,食邑博陵二千户。自此,林坚成为林姓始祖。博陵邑是林氏的发祥地。
(二)林姓亦源出多支
1、以名字为氏
据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载:“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又东汉应劭《风俗通》云:“林氏,姬姓。春秋时鲁大夫林放之后。”
2、他族改氏
据《魏书·官氏志》载,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命鲜卑姓丘林氏,改姓林氏。
家族文化
(一)郡望
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188)分汉阳郡置郡,治所在豲道(今甘肃陇西渭水东岸)。此支林氏,为林坚直系后裔所开基。
西河郡。战国魏初置,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又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县境)。此支林氏,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赵相国林皋。
济南郡。西汉初分齐郡置郡,文帝时改为国,治所在东平陵县(今山东章丘市西)。此支林氏为西河林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汉平棘侯林挚。
下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72),改临淮郡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此支林氏为济南林氏分支,其开基始为下邳太守林懋。
晋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置郡,治所在侯官(今福建福州市)。此支林氏为济南林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晋安太守林禄。
(二)堂号
西河堂。系以林氏著名郡望为堂号。
九龙堂、十德堂。战国时赵相林皋,居住在九门,生有九子,父子皆贤(共十人),时称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其后裔因以为堂号,故有“九龙堂”“十德堂”。
忠孝堂。林悦在宋仁宗时任御史,在请假回家扫墓时,仁宗令他呈上家谱,看后,在谱上亲题“忠孝”两字。其后子孙以此为荣,于是便以“忠孝堂”为堂号。
九牧堂。唐代莆田人林披,任太子詹事,生有九子,其子九人后来都做了州刺史,州刺史又称州牧,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其后裔因以为堂号,即“九牧堂”。
孝感堂。宋代林守威父死后,他对继母特别孝顺,后来继母死了,正在停丧时,邻家失火,正向守威家烧来,守威爬屋顶哭着呼天,忽然风回头,火灭了,时人都说守威“孝感动天”。故后有“孝感堂”。
(三)名联鉴赏
远宗帝世,司徒派下
近祖商家,子姓传来
该联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林姓的缘起与由来。林氏远祖是黄帝,先祖契在舜帝时任司徒;近祖为商汤,契为子姓,林氏由子姓传来。
十德堂中深树德
九龙门内再腾龙
林氏九龙堂、十德堂之堂联。联中嵌“十德”“九龙”。
西林诞育,存孤实抗回天义
河朔受封,报国常怀贯日忠
上联说到比干的功绩,始祖坚公诞生于博陵西边的山中;下联所云河朔即黄河古称,两联之首字相连为西河,这就是林姓祖先的第一个发祥地。
名人传略
林士弘(?—622),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曾自立为楚帝。唐高祖武德五年(622),被迫降唐。不久病死。林士弘领导的农民起义,是隋末中国南方规模最大的一支起义军,给隋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林默(960—987),即妈祖。福州莆田湄洲屿人,28岁卒。自幼生长在大海之滨,熟悉水性,有高超的行舟技能。能预测天气变化。她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深得乡邻敬爱。她以善积德,救人济事,终身未嫁。曾多次出海救助过不少渔民和商船,时人称她为“神女”“龙女”。升天后被尊为海神,为中国三大女神之一。
林逋(967—1028),宋代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时多病,未婚娶,布衣终身。40岁之前,长期漫游于江淮一带,后期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他喜爱种梅养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常与范仲淹、梅尧臣诗词唱和。长于五言、七言律,尤以咏梅著称。著有《和靖先生集》,存词3首。
林升(?—?),宋代诗人。字梦屏,平阳(今属浙江)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朝(1163—1189),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题临安邸》,也是他唯一一首代表作。
附:《题临安邸》诗欣赏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则徐(1785—1850),清代大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道光十七年(1837)出任湖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受命为钦差大臣赴粤禁烟。十九年(1839)六月三日,主持了著名的“虎门销烟”。晚年因遭谗害,流放新疆伊犁。后署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加太子太保。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林则徐日记》等著作传世。
林凤祥(1825—1855),壮族,太平天国军事将领。农民出身。清咸丰元年(1851)在广西永安参加太平军,授御林侍卫,克武昌后升天官副丞相。建都天京后为北伐主将。咸丰五年(1855),在东光县境内连镇苦战,后受伤被俘,英勇就义,时年31岁。
林永升(1853—1894),清末海军将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赴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任北洋舰队经远舰管带,累官至北洋海军左翼右营副将,升任总兵。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奋勇作战,击伤敌舰多艘,中弹牺牲,时年42岁。
林旭(1875—1898),清末维新派人士。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举人出身。1898年支持清光绪皇帝变法维新,授四品卿衔,参与新政事宜。后慈禧发动政变,与谭嗣同等同时被害,时年24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著有《晚翠轩诗集》。
胡秀华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