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到达凌华锋一家所在的溪江乡河田村。
汽车停在一栋命名为“豪雅堂”的小洋房前,因正在装修,屋前屋后都是泥沙和装修材料。迎出来的是凌华锋74岁的父亲凌春吉和70岁的母亲何琼芝。
老人告诉记者:“我们一家共16口人,这栋屋便建了16间卧室。”原来,老人家育有一双儿子、一双女儿,子孙加起来16口人。女儿都在外成家立业,儿子凌俊和凌华锋则扎根农村,驻守家乡教育事业。两老最大的心愿是子孙们回到“豪雅堂”,欢绕膝下,安享晚年。
凌春吉与记者聊起孩子们,言语中满是自豪感。
正午时分,凌华锋从学校上完课赶回家,来不及喝上一口水便邀记者来到屋旁参观。
“这棵百年桂花树,开花时全村都洋溢着香气。”抬头仰望,桂花树的枝叶已经伸展到二楼阳台,花开正浓。闭上眼睛,闻闻这沁人心脾的香气,确实令人陶醉,难怪凌华锋对它如此爱不释手。
他说:“曾经有人出15万的高价要买这棵树,我没卖。”这棵树陪伴凌华锋几个兄弟姊妹从小到大,见证了这个家庭的成长。当初要起新房,兄弟姊妹几个还特意提出,新房不能离开这棵桂花树,还特意用石头为树根砌起了保护墙。
凌华锋说:“对于我们来说,屋旁的桂花树不仅是这个家庭的见证人,更是我们恋家的情结。”
■文/本报记者 刘 娴
图/本报记者 王 翟
“屋旁的桂花树
是我们恋家的情结。”
凌华锋正在上语文课
凌春吉老两口一边摘菜、一边说笑
凌华锋为父亲擦脸
“留守孩子,是我们扎根农村的信念。”
凌华锋说:“父亲是扎根农村40余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和哥哥也都是高中毕业以后便开始在家乡做代课老师。”
凌春吉写了一本书,名为《岁月如歌》,记录了他六十岁以前的主要人生经历。从最初的溪江完小教师到溪江乡学区干部,凌春吉将自己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热爱传承给了儿子。如今,1994年开始任教的小儿子凌华锋依然扎根在父亲当年梦想开始的地方——溪江乡双溪小学。
采访时,已是学校校长的凌华锋告诉记者:“双溪小学有将近200名学生,10名教师。”对于这10名教师来说,要做到“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大部分时候大家都是“一个萝卜几个坑”。午饭时间,老师们都得提着自己班级的饭菜打给孩子们,安排好他们自己才去吃饭。
凌华锋说,虽然学校从学前班到六年级各有几个班,但这些学生都是2015年五村联合办校后才集中的。很多学生家住得远,每天上学就要走2个多小时路,且大部分都是留守孩子。
对于留守孩子,凌华锋时常给予特殊照顾。“很多老年人照顾孩子比较粗心,所以我对这些孩子的情况都很留意。看见他们成长,我内心也有一种成就感。”也正是因为这份责任心,许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临走前都要亲自将孩子交到凌华锋的手中才放心。
今年是凌华锋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第23个年头,问及如何坚守至今,他说:“这些孩子中有百分之三十是我学生的孩子,有时觉得教育也是一种传承,是他们给了我信念。”
凌华锋辅导学生写作业
言传身教,是为人师表不变的原则
前苏联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这句话是凌华锋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原则,无论是对儿女还是对学生都适用。他说:“小学生善于模仿,对老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老师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成为他们模仿的榜样。”当年,凌华锋的父亲也常将“以身作则”一词挂在嘴边,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他们几个兄弟姊妹。
因为父亲的影响,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中,凌华锋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凡要求学生和儿女们做到的,自己先做好表率。因为他的用心,2015年五村联合办校后,他带的班级从全乡倒数第一,迅速追赶并连续三年排列全乡第一名。他的一双儿女自小在他的熏陶下,对学习认真努力。如今一个在长沙一家银行工作,一个在云南读大学。
对于未来,凌华锋希望继续扎根乡村,守望家乡,为一批又一批留守孩子撑起爱的天空。
凌华锋为学生打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