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阳窑窑址坐落于衡阳市祁东县境内归阳镇的湘江西岸及永州市祁阳县湘江东岸,沿江两岸十来里有多处窑址。这些窑址大多依山傍水而设,这主要是因为湘江两岸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很适合建窑烧瓷。沿江两岸植被茂密,有大量的薪炭燃料,而且这类杂木,质地坚硬,是烧炭的上等原料,并且在建窑烧瓷中有利于龙窑燃料的装填和窑温的控制,加之依傍湘江,有着十分便利的水上交通运输。特别是湘江可通湖达海,这也是湖南古代窑址为什么多且依山靠水而建的自然原因。
归阳窑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当地农民建房子、挖地无意间出土大量的青瓷器、瓷片和窑具。当时也只是有一部分文物被文物贩子和喜欢青瓷的人收藏收购。直到1982年以后,随着衡山窑的出土,国家对衡山窑重视后,归阳窑青瓷叠压层中出土了一些类似衡山窑的彩瓷片,从而引起各方面人物的关注。当地老百姓有意识地从堆积层中翻找彩瓷,从而造成大量的盗挖现象。2006年笔者闻讯去归阳察看,大量的堆积层已被挖开,毁坏严重,青瓷、彩瓷片随处丢弃,一片狼藉,许多窑址堆积场已无法再进行考古发掘,也无法辨认瓷片叠压的层级关系和年代区别。
归阳窑出土了许多带纪年款记和作坊名号的青瓷,如碗里侧书“丁亥年二月号”款和“大观通宝”钱币款。据推测可能是宋徽宗大观元年,或仁宗庆历七年所制。而作坊名号最多的则是“唐家作号”和印有“唐记”和“福”字款碗碟,所以归阳窑又称之为唐家窑。从上述纪年款和青瓷及彩瓷绘花的风格推定,归阳窑青瓷窑场烧造最早不过五代,终烧最迟至元代,而彩瓷的烧制大致与衡山窑同时代或稍晚。
本文就民间发现的归阳窑彩瓷分别从瓷胎、器型、彩绘风格等与衡山窑进行对比分析,力图找出其时代风格和与其他窑的异同。
1. 归阳窑胎土、泥质细腻,可塑性强。归阳窑地处衡阳市最大的紫色页岩区域,胎土主要是由内紫色页岩和紫色砂岩风化而成,土壤较黏重,含碳酸钙高,呈中性至微碱性。从土壤分类学上看,此类土壤属红壤Ⅱ类向黄红壤Ⅱ类的过渡阶段,属Ⅱ类紫砂土和红紫砂土两个土属,黏料含量适中,特性与传统的紫砂相近。所以归阳窑器物的瓷胎制作大多含有紫色页岩成分,故泥料较细腻,含砂量适中,宜黏度较高,在1200℃以上的窑温中烧制后,质地坚硬,敲击发出金属质地声音,确为当地制瓷的好土质。唯一不足的是成型后,器物颜色暗红,视窑温不同呈褐黑、猪肝、赭红、暗灰等颜色,影响器物的美观。所以窑工们在素胎上先施一层白色化妆粉,再直接以釉绘花。而衡山窑的主要窑口,衡山县枫树河一带,也多是含有紫色页岩成分的河滩沉积泥,泥料成分大同小异,胎质颜色基本一致。
2.归阳窑器物类型繁多。有碗、盏、盘、碟、瓶、钵、炉、罐、坛、茶托、盏托、碾槽、擂钵等20余种,每种器型又有多种式样,品种较全。就是同一种器物,也是从大到小系列生产,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以碗为例,则有大海碗,口径达23.5厘米;小碗,口径却只有7厘米。又如花瓶,在归阳窑中,基本上什么品种都有出土,有直口瓶、弧口瓶、盘田瓶、喇叭口瓶,有花口瓶。从大至小,一应俱全。这类同品种系列生产的情况,在衡山窑其他窑口中很难见到,这或许是归阳窑的一个特点。
3. 归阳窑绘花品种多样。在衡山窑系中,以归阳窑的彩釉绘花种类最多。它除了衡山枫树河窑址出土的经典的牡丹、菊花外,归阳窑有点状梅花、圈状梅花。单采用酱釉绘条纹彩装饰的就有三竖线条、四竖线条、五竖线条,一直到用八根竖线条进行装饰的瓶、壶、炉、钵等。就是在用竖线条装饰的器物当中,也还有采取平行布局或交叉布局等多种方法。其绘工精巧,线条流畅,简直是信手拈来,画面明快,呼之欲出。
4. 归阳窑施釉与衡山窑有所不同。归阳窑施釉偏好褐釉、灰绿釉、酱红釉。三段施釉的比例随意,不注重等距离和考虑器物器型的特点,有时上部施冷色调的釉,下部施暖色调的釉。器物稳定感不强,加之釉色灰暗,整个器物灰蒙蒙的。而衡山窑十分注重施釉的色彩搭配,和各种釉色色段的比例等。绘花技艺老到,色彩搭配协调,加之釉色清亮,往往衡山窑的器物要比归阳窑的器物漂亮。
5. 归阳窑器物多采用写意技法。绘花多是以赭红、酱红颜料为主,较少使用其他颜色釉料,在绘画技法上,写意手法运用较多。如所绘菊花,多采用花瓣粗短旋转的花瓣中间留白构图。画梅花也采取点状,或圈状的装饰方法,让人们会意,是什么花卉。有的笔意粗放,涂画勾填多,略显笨拙,花卉舒展不自然。不像衡山窑绘什么花,一定非常工整,像工笔画一样。
6. 归阳窑粉底彩绘,线条流畅,变化多样。而从目前民间收藏的器物来看,在器物表面施粉后,再用白色或黄色釉在器物的中部随意画几组酱黑色竖线条。或成团,或相交,或线条与点状梅花交叉使用。特别在小型器物上,给人清新,小巧之感。
总之,归阳窑中的粉上彩绘器物,从大的分类来看,属于衡山窑系。但细看,与衡山枫树河、瓦子堆的粉上彩绘瓷又有区别,既相互联系影响又相互促进提高,共同促进了衡山窑的繁荣发展。
衡山窑出品
《衡山窑》连载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