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些产品生产集中、假冒伪劣又多的重点地区实行区域整治,甚至搞集中整治、挂牌督办。必要的时候,可以约谈当地的负责人,甚至亮黄牌、曝光。
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副局长兼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孙大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就“质量提升”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对中国质量状况有喜也有忧
支树平说,我们国家质量总体水平在提升。比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在提升,工程质量不断好转,环境质量在改善之中,我们进行服务业质量测评,重点服务领域顾客满意度保持在“比较满意”的水平。“稳”,质量方面,2013年到2016年稳定在了90%以上,2016年达到91.6%。“进”,现在有一些重要产品质量都有明显进步,比如大家关心的重点消费品,去年抓10类重点消费品质量提升,这10类重点消费品合格率提升了5.2个百分点。大家关心的电商产品质量,去年也提升了11个百分点。出口工业品这两年因为质量问题被退货的批次也在下降,去年下降了13%,金额下降了19%。总体质量水平在不断发展。另外,现在我们还有大量的产品走出国外,尤其是高铁、核电,还有一些工程建设走出国外,中国制造应该说是行销全球,说明本身就有质量的支撑。这是我所说的“有喜”。
所谓“有忧”。首先是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一部分产品档次还比较低。特别是中高端的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至大家说的“海淘”、“海购”、消费外溢。我们有一些商品走到国际先进行列,但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国际竞争力有待增强。服务业稳中有进,但总体上提升还比较缓慢。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品牌,品牌建设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现在许多产品是贴牌生产,全世界驰名的大品牌我们国家还比较少。这是从产品的质量状况来分析的。
另外,从质量发展的环境来看,一些局部地方还不尽如人意。
第三个差距,我国质量技术基础还不是很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包括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这些方面,我们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现在我们的出口企业每年都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甚至受到损害,很大程度上跟我国质量技术基础不强有关系。
坚决打击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行为
支树平说,对质量的短板,我们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技术攻关、提出技术的改进提升方案。对一些产品生产集中、假冒伪劣又多的重点地区实行区域整治,甚至搞集中整治、挂牌督办。比如某个地方生产的某类产品比较多,但假冒伪劣的多或者质量不高,我们就要挂牌整治。必要的时候,可以约谈当地的负责人,甚至亮黄牌、曝光。对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更是坚决打击,毫不留情,抓好质量整治和专门治理。
质量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不仅要有国际国内先进质量管理办法,还要把质量管理体系都建立起来。我们也要树立一批质量标杆,培养一批“隐形冠军”。 最后,我们要抓品牌建设。要培育一批真正叫得响、消费者欢迎,甚至国外消费者都欢迎的中国品牌,打出我们的“金字招牌”。
目前,我们有一些商品走到国际先进行列,但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资料图)
全国已有5000种商品达到“三同”要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的实施范围,老百姓什么时候能够在国内也真正购买到跟输出到国际市场相同质量标准的产品呢?
孙大伟表示,我们在2015年就开始在出口食品企业开展了“同线同标同质”的探索。我们所说的“三同”,是指企业在生产内外销产品时,是在一条生产线上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生产,从而使产品达到同样的质量水平。如果中国标准与进口国的标准有差异,我们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执行,也就是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为了能够保证产品符合这些要求,生产企业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生产企业一定要具备出口备案注册资格,而且有实际的出口业绩。二是出口企业一定要进行自我承诺,按照“三同”要求生产。三是生产企业要获得国际通行认证,保证持续生产符合“三同”要求的产品。
2016年5月,我们已经建立起了“同线同标同质”产品的信息服务平台。大家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直接登录,查询到“三同”产品和企业的信息,以及在实体店和网店的销售渠道信息。目前,全国已经有1180家企业,大概约5000种商品,达到了“三同”的要求,都已经在公共服务平台上上线。下一步,我们还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扩大“三同”实施范围,同时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特别是着力加强对“三同”产品的质量和生产企业的监管。
通过“神秘买家”追查不合格产品
如何保障进口食品这个“舌尖上的安全”?支树平介绍,针对进口食品,国家质检总局已经做到了进口前、进口中和进口后的全过程监管,可以说是源头可追溯、去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截至目前,已有178个国家地区、8大类、2000多种食品被准予进入中国,对89个国家、16000多家食品企业进行了注册,国内外的进出口商也全部予以备案。同时,建立了食品进口销售的记录平台,352家企业在2016年被列入了不良记录名单。“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管。”
支树平还提到,目前国家质检总局也建立了跨境电商风险监测中心予以监测。通过“神秘买家”进行追查,对不合格产品进行下架。2016年,共抽检了6890多批跨境电商网上样品,有2000多批次样品是不合格的。“目前,对跨境电商产品,我们主要将其归为个人自用物品而进行检疫,未来将过渡到货物管理。过渡期内该怎么做,我们还在调研。”
去年清理评估13200项强制性标准
“标准来源于生产生活,也要服务于生产生活。”田世宏坦言,目前在很多领域,中国标准是缺失的甚至滞后的。为此,国家质检总局也提出,要重构中国标准体系,重建标准化的管理机制。
田世宏介绍,2016年,国家质检总局对标准进行了整合精简,将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目前,13200多项强制性标准被清理评估,其中超过50%的标准需要被废止或转化为推荐性标准。
同时,在市场化程度高、创新活跃的领域,特别是国内空白、国际领先的项目,鼓励社会组织制定团体标准。经过一年多的试点,466家社会团体制定了737项团体标准。还有就是,改进和完善标准的制定方式,通过一年的改革,立项频次由过去的一年两批增加到一年四批,立项周期从8个月缩短到3至4个月。“针对标准的缺失滞后,我们将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水平,实施标准提档升级工程。”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