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谭家奶奶
 

  每个游子都有自己的家乡。或大或小,或穷或富,或美或丑。

  我11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脚步越走越远,家乡仿佛再也回不去。但纵然走得再远,总有家乡的一些人和事伴随着,挥之不去,温暖而感伤。

  我的家乡在湖南。

  从衡山县城出发,江水自南而来,湍急过后,留下一片沙地,沙头乡因此得名。

  走遍天涯海角,至今仍然没有哪个地方,能取代沙头在我心中的位置。我脑海里常常浮现的美妙景致,并不是名山大川、江河湖海,而是沙头那清澈的湘江水,以及江水卷起的细细密密的白浪;是那温润完美的河岸曲线,以及沿岸沙地绵绵软软的那一份清凉。

  当然,无可取代的还有沙头的谭家奶奶,只是她与我阴阳相隔已经30年。

  我在娘肚子里呆了12个月,母亲生我生了一天一夜。我出生的时候,父亲被派到很远的地方去搞“社教”,是谭家奶奶一直守着我母亲,几天几晚没有合眼。也多亏了谭家奶奶和乡亲们帮忙,母子方保平安。

  呱呱坠地,第一个抱我的就是谭家奶奶。接生婆一剪刀剪断了我的脐带,谭家奶奶满心欢喜把满是血污的我交到了我母亲的怀里。

  母亲说:“喜欢,你就帮我带他吧!”

  我与谭家奶奶一生的情缘就这样开始。

  ……

  谭家奶奶家里很穷。房子是土改时分的土坯房。盖不起猪舍,猪就养在堂屋里。里里外外,主要都靠谭家奶奶。她的手永远是油乎乎黑乎乎,好像刚为谁研过墨,掌纹永远深深地皲裂着,看着都痛。

  我的记忆中,谭家奶奶头上永远包着一块厚厚的深色毛巾。大人们说,那是因为生过太多孩子,落下了头痛的病根。令我不解的是,谭家奶奶生病从来不打针吃药看医生。

  从早到黑,谭家奶奶就没有闲着的时候。洗衣、做饭、扫地、种菜、拾柴火、打猪草、喂鸡、喂鸭、喂猪……包揽几乎所有的家务活儿。

  谭家奶奶整天忙得脚不点地。抱歉的是,不懂事的我也从不愿着地。谭家奶奶有空当然抱着我,没空?也得背着我。娇生惯养的孩子,哪里是省油的灯哟。

  母亲每月给谭家奶奶10块钱。一半是我的伙食钱,另一半算工钱。起初,谭家奶奶坚决不要工钱,觉得受了工钱就生分了,就不亲了。

  谭家奶奶的家境凭空添张嘴实在不现实。于是,工钱也成了我的伙食费。有人提醒母亲说:“可别亏待了孩子”。这种担心对谭家奶奶而言纯属多余。当爱成为纽带,金钱真的无足轻重。母亲说:“10块钱1个月,我自己也喂不出这么健壮的儿子!”。

  但逢赶集,就是我过节。谭家奶奶总会给我买好吃的东西:一块西瓜,一个凉薯,一个梨,一根油条,一个油粑子……

  这样的零嘴,在别人或许不稀奇,在今天更是稀松平常。但对于当年的谭家奶奶和我,负责任地说,确是不易很是金贵!

  母亲常说,我想要天上的星星,谭家奶奶也会为我摘,只要我要,只要她能。

  馋嘴是小孩子的通病,我也不例外。但我有过分的时候,比如大冬天,我突然吵着闹着要吃“猪肝炒青椒”。

  青椒,在湘南是季节菜,夏秋才有,大冬天上哪儿找去?猪肝更是稀罕物件,整个沙头乡十天半月也杀不了一头猪,到哪儿去找?猪肝做汤、做菜,衡山人把它当补品吃,即便有也不一定轮得着一娇一惯的一老一小啊。

  谭家奶奶自有她的办法。她专门跑几里路,到乡供销社买小花片(北方称猫耳朵,一种油炸的面粉小吃。)代替猪肝。又到自家菜园子,扯了大蒜叶子代替青椒。

  就这样,谭家奶奶给她的“志宝”,做出了世上独此一份的“青椒炒猪肝”。直到现在,我仍然爱极了大蒜叶,用它炒什么都觉得香;看见小花片,也觉得亲切异常。

  ……

  从小到大,我不信神神鬼鬼的事情,我也不大相信所谓宿命。但我认定,谭家奶奶是救我性命的神,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冥冥之中注定的缘份。

  我上了小学时,谭家奶奶的另一只眼睛也彻底失明了。从此谭家奶奶生活在黑暗中,一直到她1983年离开这个世界。现在想来欲哭无泪,只有内心隐隐作痛。

  上学后,去沙头看望谭家奶奶是我每年寒暑假第一件也几乎是唯一一件的重要事情,也是谭家奶奶黑暗生活中最大的希望和期盼。

  健狗子叔叔说,离放假还差好些天,谭家奶奶就会睡不好。她会掐着指头算日子,叮嘱搞卫生,准备吃的东西。她会没完没了念叨:“我志宝不会不来吧!”

  我与谭家奶奶一年两次的相见充满期待,但其实平常。头一件事,谭家奶奶会将我从头摸到脚,长高了多少,长壮了没有。我则会拿出试卷,告诉她语文多少,数学多少。

  我,成为谭家奶奶努力活下去的最重要的理由。

  ......

  每个游子都有自己的家乡。

  也许,每个游子心中还会有一个回不去的家乡。

  又是一个深秋了,园子里的柿子树开始落叶,泛红的柿子孤零零挂在树枝上格外显眼。树下,9岁的儿子在温习功课。

  稚嫩的声音抑扬顿挫:“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时此刻,于我,48年前的一段对话却显得格外清晰:

  “孩子长得好吗?”

  “好是好,就是嘴巴大了点。”

  “嘴巴大好啊!嘴巴大好,嘴大吃四方!”

  最后这一句,分明是谭家奶奶的声音。

  王志(著名主持人、研究员)

  家乡:衡南县栗江镇林泉村

  王志,衡南县人(衡东出生),博士,曾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记者、主持人,《新闻调查》《面对面》记者、主持人、制片人,丽江市副市长、云南省委宣传部外宣办副主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书记、常务副理事长(主持工作)。2012年7月,调中国传媒大学工作,担任研究员、校长助理。

  扫一扫,获取此文电子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传达生活中的广度和深度
一条新裤子
谭家奶奶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谭家奶奶 2015-11-23 2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