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 今年51岁的熊朝贵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夹寒箐镇么龙小学的校长,因为身高只有1.38米,被人们称为“袖珍校长”。任教30载,熊朝贵一直坚守在条件艰苦的山村小学。么龙小学距离中越边境仅有二三十公里。学校共有295名学生,全部都是少数民族,其中190人住校,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熊朝贵既是校长,也是教师,还要像家长一样事无巨细地照顾着孩子们。近年来他获得过“中国好人”等多项荣誉,镇上和县里的学校曾向他抛出橄榄枝,但都被他拒绝。“能踏上三尺讲台,我已经很满足了。村里老师少,能留下来的更少。这里有渴求知识的山里娃,我要照亮这些孩子的童年,让他们通过学习走出大山,能有更光明的未来。”熊朝贵说。 微 议
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一代又一代的乡村教师,最合适不过。他们扎根在偏远的乡村做着基础教育工作,大多曾有着当“民办教师”、“代课老师”这样的从业履历。在他们肩上更重的负担还不仅仅是这个,如熊朝贵所说,他们的肩上还主观、客观地承载着一个村庄的祖辈、父辈们“让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大山,能有更光明的未来”的希望,而他们自己,却没能走出乡村。或许,这是他们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一种“牺牲”。
责任大于山。哪怕他是只有1.38米高的“袖珍教师”“袖珍校长”,他也有着大山一样伟岸的肩膀。
(何芬)